“咱们全村4000多亩地,去年冬季以来一半受旱,多亏了村里这9口‘当家塘’,解决了灌溉水源,旱灾损失可以控制在20%之内。”2月16日,安徽省长丰县陶楼乡大桥村治保主任沈光余对记者说。
大桥村地处长丰县中南部、江淮分水岭脊背位置,没有江河水源,过去十年九旱,村民饱受缺水之苦。
“那时候就怕家里来客人,倒不是没菜招待,就是没水喝,哪好意思拿泛着泥点子的水招待客人啊。”说起那段缺水的日子,村民沈光和至今难忘,“用过的洗脸水舍不得倒,就给鸡、鸭喝。”
199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战略,大桥村借此机遇,开始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江淮分水岭地带没有江河水,要想改变缺水的面貌,首先就是要留住天上水。政府给了补贴,大桥村下大力气深挖“当家塘”,留住雨水。
所谓“当家塘”,就是方圆15亩到20亩、深4米左右的大水塘,因为蓄水量大,能切实解决干旱问题,所以称其“当家塘”。现在,大桥村已经有了9口“当家塘”,以往“大雨一来塘漫头,大雨一过就发愁”的状况彻底改变。今年抗旱保苗的过程中,村民浇灌麦苗,就是靠着这9口大塘。
有了“当家塘”,生产用水问题解决了,大桥村又发动村民打深井,改善饮用水条件。如今,大桥村几乎每家都有一口深水井,村里人还装上了小抽水泵,铺上了输水管道。拉动电闸,汩汩清水就顺着管道流进厨房的水缸里。
“留住天上水,引来外埠水,盘活地下水,通过综合整治,大桥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有了保障。”村支书马安全说。
大桥村还着力搞好末级渠系的配套建设与改造,保证渠道畅通,推行节约用水。通过疏浚渠道,在干旱的时候减少了输水损失。马安全说:“大桥村人对那段缺水的日子感受很深,大家都知道节省用水的重要性,毕竟地下水和‘当家塘’里的水都不是无穷无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