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正文】
水资源的矛盾没有缓解,作为世界工厂我们承受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左为特邀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右为马军
主持人(冯永锋):昨天晚上突然发现,今年是《中国水危机》出版十周年,这十年你发现中国的水环境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马军:十年来实际上中国应该讲既有让人欣慰的地方,但是也有让人焦虑的地方。欣慰的地方在于十年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宣传,包括媒体大力的宣传,还有NGO的工作,政府的倡导,很多公众对于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特别是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和认识应该说大大加强了。十年前写书的时候,针对的是建诸在征服自然思想下的纯工程治水思路,而今中央调整了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科学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实际上水资源的矛盾并没有能够得到缓解,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在正面临着高速的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我们不但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生产,而且为整个全球生产,作为世界工厂我们承受了一个巨大的环境代价,承受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们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受到了压力,加之环境管理机制还存在缺陷,实际上水资源所面临的几个重大矛盾今天依然严峻,比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包括河流生态破坏,最多可以说是局部有所改善。
主持人:我们老说经济好了就会生态好,或者经济好的就会环保,但是在江苏看到两个有意思的例子,07年的太湖还有刚刚发生水源污染的盐城,这两个故事应该也是很有意思的,太湖到现在为止也是没什么好转。
马军:太湖的情况确实值得深思,一方面,太湖蓝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停水事件,包括以前04年沱江的污染,以及05吉林石化双苯厂的爆炸造成哈尔滨水污染事件,都被看作是一种管理不严的事故,但是无锡停水并不是因为某一次管理事故,而是年复一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的污染积累,遇有合适的气候条件就会爆发,平时其实就有,但是这次直接导致百万人口的城市断水,造成的影响特别大。这一事件当时震动了整个江苏省高层,当时下的决心也很大,要求一定要治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观察,江苏省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制订了更严格的本地标准,实施了一些新的制度,对企业的监控也更加严格了,甚至有一些企业在这种压力之下搬迁的。
这些确实对于太湖的水质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得清醒认识到,20年来污染排放的积累实际上已经深入到了太湖的底泥当中,即使我们现在停止了所有的排放,污泥中的污染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会不断释放,污染状况难以根本改善。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不会更多听到太湖的污染像那样严重爆发的新闻,一方面确实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当地已经建设了替代水源。“引江济太”(编者注:引长江水治理太湖)工作一直在开展,加强太湖水流动性,希望把一些污染带走。另外直接引用长江水到市区替代太湖水,这样即使再出现蓝藻,也不会成为头条新闻,因为不会再出现大规模的停水。
这样的替代水源建设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通过引长江水作为替代水源,改善了居民的饮水条件,这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就此把这个湖泊就废了,是不是我们就此更加对它失去了关注?以往我们还喝这个水,我们对它的污染控制还重视一些,但是现在我们不喝了,也不吃太湖的鱼,那就废了,这个是令人担忧的,这个不止是作为民间组织的担忧,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当地直接引长江水作为替代水源的不只是是无锡一家,大家都在试图做这样的工作。
除了作为替代水源调用长江水外,不少城市还把引长江水作为稀释污染的手段。这里面调水冲污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昆明,昆明也希望将金沙江水通过四百公里的渠道引到昆明,稀释、冲涮滇池的污染。
主持人:实际加剧了恶化。
马军:这实际上不是一个治本的方法,甚至可以看作是污染的转移,而且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你也是别人的上游,你把它冲下去,比如太湖冲下去在上海就会有一定的担忧。如果昆明的污水冲下去,下面金沙江上正在兴建大坝,可能就会直接排入白鹤滩,一个大水库要是有这么多的污水排入进去,将来水质怎么保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统筹各方利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