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公开让企业最终打开了它的大门
《中国水危机》作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主持人:回到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最早的是“中国水污染地图”,现在增加了“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做了快三年,这三年来找你更多协商的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
马军:企业多,也有地方的政府部门,主要是企业,现在差不多有近百家的企业。我们形成一个数据库,这里面有一部分叫做“企业环境监管信息”,主要是政府部门披露的企业超标违规记录,我们把它整合起来。2006年9月数据库发布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有二千五百条水污染的记录,而现在在水污染地图上面有超过三万条的记录,在空气污染地图里面还有一万二千条记录,整体超过了四万条,这些记录都是各级环保部门为主发布的。原本政府的处罚记录虽然公布了,但找到这些记录并不容易,我们对这些记录进行搜索、汇总、整理,用更加用户友好的形式发布,比如设一个搜索引擎,用户打入一个企业的关键字,就可以知道在过去五年里这家企业是否因环境违规受到过政府部门的处罚。
当各界人士可以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对一些企业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有一家企业06年10月份找到我们,说他们亚洲区的经理在香港吃早餐的时候看到英文报纸上写到,他们的企业竟然在中国出现超标排放,当时非常震惊也很愤怒,随即致电其在华企业询问情况,并决定取消他们当年的奖金,让他们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这位负责公关的副总询问是不是可以合作一个项目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提到我们不需要合作项目,只需要你们能够做到排放达标排放。这之后来的企业就多了,先后有近百家企业找过来,其中多数说明他们当时做错了一些什么,后来采取什么措施改正,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希望能够从名单当中剔除。
为了鼓励这些企业切实改进,我们制订了一个审核的标准,在通用的审核标准的基础上作出了审核要求,一些有能力的机构可以对他们进行审核,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审核以证明他们是不是真正解决了当时所存在的那些问题,有没有适当的管理体系,污染处理的设施是否足够,最终确定他们是不是能够稳定持续达标排放。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展了20多次这样的工作,这些企业中间有十八家企业的记录已经消除,因为他们能够证明他们确实能够改正好,其它的企业或者没有通过,或者还在整改的过程当中。这个审核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审核,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即审核的过程需要有环保组织的监督。我们和当地的环保组织不会干预专业机构做出专业的判断,但是我们需要确保这是一个正常的流程。这些要求20多家企业所接受,包括第一家前来沟通的企业。
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它本身实际也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企业最终打开了它的大门,以往这个企业都是封闭在四面墙里面,它去进行它的生产,好像跟周围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企业的排放对周边的社区和环境都会有所影响到,应该更多与社区公众进行交流,但是在中国以往比较缺乏机制上的安排。透过第三方审核,企业打开大门,将他们生产过程当中形成的政府环境监管记录,各种环境管理记录,包括他们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当地的环保组织有所交流,并通过报告展示给公众,这是有益的。
主持人:是不是都是外资的?
马军:现在为止应该讲绝大部分还是属于外资企业,近百家里面大概有八十家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来自于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韩国等亚洲国家。这里面原本一直都是跨国公司为主,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有比较大的品牌,而且一直强调他们对环境的承诺,一旦记录显示连起码的环保守法没有做到的时候,这个压力来得更大一些,而且他们又有在本国的利益方,他们对于环保问题都比较关注,当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出现问题的记录出现在英文、日文、法文的媒体上,就会对其在华公司形成压力。这些前来沟通的企业,它们的环保意识高于平均的水平,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国外其实他们比较习惯和社区交流,只是在中国以往少有这样的做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