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将倒逼污染企业做出整改
主持人:中国没有这个习惯,不是他们没有这个习惯。
马军:这个问题也促使我们思考。虽然有一百家企业说明他们的问题,二十多家企业通过进行第三方的审核,但是毕竟相对于四万条记录,数量是非常小的。仅仅是跨国公司作出整改是不够的,这里面大量的本地企业,以及港资、台资、韩国的企业,它们对于公众的压力不敏感,罚款不怕,在中国罚款也低;说到曝光,就是政府曝光我处罚我也不怕,公众质疑我更是不在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个压力传递给他们,最终我们决定通过供应链,因为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的加工和生产基地,很多西方国家实际上已经把他们的加工业主要的部分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移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通过供应链能够影响到成千上万的企业。
我们在2008年开发了供应链管理体系,这个叫做绿色选择联盟的管理体系在去年8月发布之后,现在已经有一批大型企业比较积极地在运用这样一个工具去管理他们的供货商。方法很简单,各级环保部门发布了几万条污染企业的记录,而大型企业数百家到上万家不等的供货商,将这两个名单一比对,立刻会发现在其供应商中是否存在政府查处的环境违规企业。以往他们有些是真的想做,但是以往做不了,有些也许是借口,也就是说在中国我不知道谁污染谁不污染,我只能看他们的价格和质量。但是现在这个理由变得很牵强了,因为很简单,通过我们搜索引擎一查,你立刻会知道政府部门有没有公开查处过这家企业。
现在确实有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在这样去做了,它们当中比较突出的像美国的通用电器、沃尔玛、耐克,以及香港的大型纺织企业溢达,他们实际上都使用这个数据库,对他们的供应商进行了搜索。这些企业对其上万家的供应商进行搜索甄别,发现这些问题以后,他们当中的多数会向这些企业发出信函,希望他们能够说明到底出现什么问题,其中一些企业还对供应商进行了追踪审核。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美国通用电器,在发现一家位于中国上海的供货商连续出现在我们的名单上,他们在第二周就前往这个企业进行一个调查;后来再回来交流的时候,告知我们他们先后去了十次,确保供应商的废水确实能够达到中国的排放标准。
以往前来沟通的主要是跨国公司,但这段时间以来,出现了更多港台和韩国企业,也有本地企业,他们有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但还是前来说明了它们出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因为它们的总部接到客户企业的要求,一定要说明,希望能够把这些说明刊登出来,以便公众能够了解。通过供应链,公众压力从有品牌的、讲究环境原则的企业,传递到它们为数众多的供应商。
现在进一步思考,如果这些大型企业能够推动它们负责任的大型的供货商,也做出这样的承诺,也就是不用污染企业做供货商,那就能将这个压力沿着供应链一直传递下去。让这些企业能够更多的置身于公共的监督之下,在这种监督之下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其实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说找企业的麻烦,或者要去干扰企业的生意,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认为企业对社会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企业没有权利为了它的盈利而影响到别人的环境权益,影响到全社会的环境利益。我们的观点是它需要加以改变,但是我们希望看到良性的推动、良性的互动。我们现在所做的是推动互动关系的工作,将政府监管的这些数据整理起来,以更加用户友好展示出来,让公众可以更容易获取,通过大众媒体将这些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当公众可以获取这些信息的情况下,就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企业将这个压力转化成动力去整改,最终达到环境守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希望未来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更良性的互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