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绿色编者按】
3月27日,以“新挑战、新机遇、新模式”为主题的2009城市水业战略论坛在北京国谊宾馆正式开幕。城市水业战略论坛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交流大会,汇聚了水业高端的各路精英,水业人士一同分享资本操作的最新动向,共同探寻新形势下的水业投融资之道。搜狐绿色频道作为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专业频道将全程参与该论坛的直播。
| |
发言人:刘志全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
主持人(于剑:深圳水务集团的董事长):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先生,也是国家水业专项办的主任,他演讲的题目是加强环境技术管理建设,促进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下面欢迎刘司长演讲。
刘志全: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举办城市水业战略论坛。
在当前形势下,举办这个论坛,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有意义。一是现在当前,刚才赵司长也讲了,四万亿拉动内需,两千一百亿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其中有三千七百亿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其中2008年,国家安排了110亿里面,生态环境建设,其中有绝大多数都是在水方面,包括综合整治,30亿,包括城市管网,基础设施建设80亿。
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背景。第二,技术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国际经验的借鉴和比较分析。第四,我们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规划建设的思路和想法。
应该说环保技术,大家都是和环保技术相关的企业或者研究单位。环保技术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不断深化,为环境管理的决策,为环保咨询服务,为环保污染治理和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环保产业应该说,2008年统计的数,现在已经是7000多个亿的产值,相当于有300多万人从事这个领域,预计到2010年,我们将达到11000亿,现在看来基本问题不大,现在每年的增长速度大概是15%到17%,高于GDP的增长。现在看来节能减排形势,在我们国家任务比较艰巨。因此,我们产业发展的潜力还是比较大。另外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入,除了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的同时,很重要依靠科技减排,减排上到一定程度,必须靠我们新技术,靠我们的创新技术,创新我们的设备和产业,来推动减排的深入。
还有随着环境管理,现在逐步地深入,管理不能是粗放式的管理,逐步要实现精准化的管理,精确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必须上水平,怎样上水平?这是我们建立这个技术管理体系,这是完善这个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工作。为什么要定技术管理体系?为什么要推动这项工作?和我们整个环境标准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和环保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都是密切相关,也是分不开的,必须完善这个体系。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总理当时提出来,环境保护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主要用行政办法,过去我们主要是行政单一的,逐渐转变成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水平。环境保护技术手段就是我们要完善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原环保总局,2007年,发布了一个增强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这里面明确提到,到2010年我们要初步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到2020年要建立支撑有利的国家环境支撑体系,就是要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回忆一下环境技术的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在七五,八五,九五以及到十一五期间,过去的标准,七五期间我们才40多项,到现在我们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以及方法标准体系和相关的基础标准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1100多项环境标准,但是现在每年我们的速度还在以100项标准在进行。为什么要讲这个?这就是大家要关注环境标准,因为标准的提升,就是设备水平、技术水平的提升。标准用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行业技术性非常重要的手段。关注标准就是关注产业。所以我们现在每年在不断推进,这是我们技术体系里的重要的方面。
另外,从单项技术推广,90年代开始是科技成果,推广技术,后来开始搞实用技术的评估、评审。到十五期间,技术推广转为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来承担。技术评论制度,现在一直按照专家评审的机制在推进。技术指导体系,比如我们的技术政策体系,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制定,比如刚才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染防止技术政策,包括一些重点污染行业。我们用于引导技术发展的方向,推动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的管理体系完善上,我们十五开始琢磨这项工作。在十一五,我们最近开始一些规划,体系的建设,包括开展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等等。在技术管理这块,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是开展了大量工作,方法不科学,还不能满足我们环保产业发展的需要。简单地说,我们也不知道哪个设备是可行的,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设备好,不知道谁的设备最好,怎么评估,每个都是专家评估值,所以这里面怎样科学评判,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怎样从众多里面,确定这个是可行的,那个是不可行的。也是非常需要的。评估制度的完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包括市场推广机制方面。另外,怎样系统性,有它的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成功配套方面,我们怎样有机地衔接起来,这方面还需要完善。
第二个方面,我介绍技术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方面,刚才也点了,缺少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比如国外对一个新技术,新的设备,他怎么评估?是人为地评估,定量性地评估,还是半定量地评估,国外我们也考察过,采用一些检测法,评估方法,最新的环境技术认证,进行评估。而是撇开人为地进行评估。这方面科学性,包括我们指标体系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来规范我们的评估行为和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过去就是单个,今天觉得这个重要,做一个,明天觉得那个重要,做一个,没有一个体系。现在必须按时间,按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行业污染的情况,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推进。另外就是技术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个,就是新技术推广和示范机制上,怎样用市场化机制推动整个污染制,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这块可能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包括我们治理的市场,包括上端、下端、中游,如果用市场化手段可以推进技术的发展,那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当然这方面需要各方面大家共同的努力。
技术管理体系带来的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在建设项目立项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和达标技术上的一些指导性的东西,导致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所以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环评,有些单位可能也承担过环评,我们现在发布一些环评的技术导则,针对哪个行业,应该怎么环评。不也在推动。在工程设计方面,缺乏相应的设计规范,污染治理行业感觉到,好多都是非标性的,大家都有感言,就是没有一整套技术的规范,设计的要求,这块不强。包括项目建成以后,污染设施运行监管,技术支持。
这就影响到我们研究课题立项,由于我们技术政策的统筹和市场需求的导向,因为没有这个领域需要发展的方向,容易引起重复立项,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也导致技术引进的重复和资金的浪费。对我们一些研究成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对技术市场的推广,体系的不健全,运行成果转换比较低的问题。这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第三个方面,国际经验的借鉴和比较分析。实际国外,他们怎么做的,他们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怎么规范行业,我们看看美国他们的做法,美国主要围绕着环境法规,以法规为核心,建立排放限制指南,比如说《清洁水法》规定的排放标准及环境技术最佳指标关系。是按行业的技术指南,都建立了。这行业污染治理里就比较规范,这个行业就按照这种方法,按照这种要求,都有一些具体的限制和指导性的手册。用于实现相关的标准,和按照法规要求,所以必须有序,是对现有的成本技术采用的方法。他鼓励新技术,但怎么评判新技术,行还是不行,还有一套环境技术认证体系。各领域环境工程,服务技术标准所占的一些份额,基本主要是在水,部分占18%,监测仪器标准,我们实际是监测仪器这块没多少标准,我们有些监测方法,但是监测仪器没有这个。美国技术管理体系,基于美国的水污染排放技术管理,一个是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制,定的排放标准是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制,这个和我们类型是一样的,就是基于各个行业,根据相应的排放限制。但是不同的是,他分了不同的技术,一种是最佳可行控制技术,这和我们不一样。第二个是,最佳常规污染控制技术,这是一般通用型的。还有最佳经济可行技术。
就是BAT。针对市政污染源,提出二级处理标准,或者是等价于二级处理标准。分工业园和市政园,在工业园方面又分成熟和的经济可行的,包括最佳可行的,保证BAT技术,另外基于水质排放标准,就是根据排放的水体的要求来定排放限制。这是我们国内正在建设的,TMDL体系,就是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制。日最大污染负荷,比如企业在太湖旁边,太湖的控制要求,已经明确要求,最大不得超过多少,所以这个企业执行的标准,就必须执行这个标准。你的控制的技术,控制的产业,控制的工程手段等等要调整。我们现在正在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制,因为在各领域,各区域,根据所处的区位,都要在下一步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
欧盟的环境技术管理,欧盟技术管理体系也分四部分,一个是评估的机制,环境技术的指南。环境技术指南,还有示范推广技术,还有环境法规以及排放标准,他们现在的排放标准151项排放限制和质量标准20余条。这里面要说的就是环境技术指南里,32个行业的BAT技术。每个行业都有这个,用于规范。包括为了实现污染综合防治指令法规,建立了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当然这个指南和许可证要统筹结合,统筹考虑。为实现许可证管理,责任部门,职能部门,要共同发挥作用。推动许可证的管理,这里面就是BREF,这个我就不讲了。一个是综合性,一个是污染预防为主。防止污染事件的发生,控制污染水质方面。另外就是污染物控制。
现在看来,我们和他们的差距,70年代他们已经比较完备了,我们90年代才大规模地开始。我们整个的2006年才开始从技术管理体系逐步要完善,从2006年开始,整个系统在规划这项工作。下面我介绍一下,时间关系,就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一些规划,或者我们的一些思路和想法。总体的目标,围绕国民经济的重点行业,总体的目标有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和总的目标,近期目标就是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的框架,通过污染防治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逐步建立最佳可行技术研究和经济分析方法学,并在化学印染等重点行业和流域进行试点。我们这个体系,现在整套技术管理体系,可能这儿缺了一个环境标准,我们整套技术管理体系,一个是环境标准,还有一个是环境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体系。环境技术的评价制度,还有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在技术支持体系里,我们有污染防治最佳支持体系。BAT导则。
还是环境技术的工程规范,还有技术的评价制度,有评价体系,有新技术的引证制度,还有技术推广。在技术推广上,我们准备建立环境技术信息系统,环境技术的示范机制,包括推广机制。总体来讲,我们围绕法规建设,要制定技术政策,按这个顺序,先要有技术政策做引导,做总体的思路和路线,紧接着,围绕行业开展制定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在这个标准规范下面,要开展制定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就是BAT,在BAT下,开始制定环境技术的规范,就是工程规范,落实到具体就是工程规范,就是这么一个体系。这是我们按大块横向划分。这是相关的一些技术评估,技术示范,BAT导则,包括环保标准,另外还有制定环境技术发展的白皮书,用于指导各领域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技术示范,技术支持体系里,我们在示范的行业,现在在轻工行业,比如纺织、钢铁、化工、制药等等行业在进行试点。当然我们从规划里,各行业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只是目前包括我们现行的,逐步推进的思路,先抓紧这些行业。
另外技术评估的制度,围绕着特殊敏感区,最佳可行技术的研究,包括评估的方法学研究,在技术示范推广上,在一些重点流域,太湖、辽河、海河等流域通过示范推广机制,建立验证平台和决策平台。在BAT到标准这块,因为大家比较了解,这块除了刚才讲的,我们规划里,电力、钢铁、化工、冶金29个工业行业,145项技术导则。在城镇农村22项,总共是167项。十一五期间,在167项里面重点制定45项,在技术政策方面,整个规划的是在32个工业行业制定96项,加上城镇、农村和综合污染防治三个领域,26项,总共是112项技术政策。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计划完成了30项,这30项技术政策,目前正在组织制定,大家有些可能也参与了。
在技术规范里,有通用性技术规范,有重点污染源治理技术,有工艺技术,还有污染治理设施的一些运行管理规范。这个总共有123项。目前这方面已经发布15项,现在正在制定的有51项。按行业,我们是技术政策,我们单独有个大的规划,电力行业里,除了标准以外,这个就是技术政策,技术导则,技术规范。像刚才有位提问说,淡氧化物污染控制问题,这里面,我们现在今年就在定,而且目前就要发布这个政策。这里面有火力发电等,这是电力行业。在钢铁行业,包括纸行业一些技术上的要求。细的就不讲了。在农村污染防治方面,比如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这个都是带导向性,也是规定方向性的东西。包括后面的导则、一些规范。在微废里面,一些特殊行业的污染防治的要求。具体的技术规范里,讲一个在工艺方面的,比如水处理,我们在污水塘处理技术规范,污水油水处理技术规范等等。
在环境技术评价制度方面,我们正在制定一些办法和整体的一些指标体系。我们环保产业和这些是紧密相关的,分不开的,我们很多的引导性东西,这里面都要体现出来,比如畜禽养殖业,我们定这个标准,这个规范发布以后,这个行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就相应跟进了。我提个建议,大家可以参与到这个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来,需要你们做工程的,搞企业的,包括研究单位来参与,这个体系比较庞大,我们建设可能要到2020年,但是现在我们逐步在推进。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