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绿色-搜狐网站
绿色频道 > 气候变化公众意识调查结果发布会 > 气候变化新闻报道

柯林:可增加更多鼓励机制促人们改变现有行为

    【搜狐绿色编者按】5月14日,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搜狐绿色频道、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共同合作开展的“气候变化公众理解与消费者行为公众调查”结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专家、企业、媒体及青少年等中英双发的代表组成专家评议团,与公众直接对话,就调查中所反映的现状,展开由现场和在线网友参与的公众。搜狐绿色频道对此次发布会进行全程直播报道。

英国Onearth公司经理 本次调查的研究员史蒂夫•柯林先生

  以下为英国Onearth公司经理,本次调查的研究员史蒂夫•柯林先生的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我是这次公众项目调查研究员,我是英国文化教育处开展合作进行了这次调查,下面三十分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调查结果,我们调查范围非常广泛,历时六个月的时间。谈到气候变化,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详细考虑这些问题。

其中的问题也是一个广泛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年轻的城市里的中年人士,生活在当今的中国城市,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把这个作为背景,开展我们公众调查,帮助我们理解青年专业人士的行为表现,同时理解我们关注的相关问题。

  在讨论相关的调查结果之前,我们先花几分钟时间谈谈为什么开展这样的调研,同时说说我们的方式方法。那么有关我们的调查目的,主要是两个:首先我们希望了解一下教育城市青年人士,他们愿意通过怎样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整,来应对气候变化。第二个变化,哪些动力能够促进他们改变行为方式,要达到这两个目的,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历时六个月时间。我们把两种相辅相成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开展调研。首先是开展定型的调研,就是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工作,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开始大量在线访谈,我们获得了超过2.2万的问卷的答复,为了帮助了解这部分的情况,我们先看这些被调查人士的人口组成,由英国文化教育处做的,分析受过良好教育,住在城市里的学生,或者已经工作的人士。看图表,在线调查中,我们年龄组跨度非常大,性别的话,大概是男女对半的,关于教育程度,大家可以看到,50%以上受调查者都有大学文凭,22%是本科,20%是研究生,大概8%是中学生,关于工作状态,53%是全职工作,三分之一还是在校学生,这样子我们大概了解这些被调查者总体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的消费的态势,他们都买什么样的产品?这里有一些例子。大家知道对这些人群来说,他们的物质拥有程度超过中国人口的平均水平,那么因此的话,他们有可能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大家可以从图表上看出,我们有93%被调查者,也就是十个当中有9个被调查者都拥有电脑,中国的平均电脑拥有率是47%,因此的话,这些被调查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拥有电脑。有关住宅的拥有里,这些被调查者拥有率是52%,北京的住房拥有率是59%,所以稍微低于平均住房拥有率。

  因此的话,在16到35岁年龄段人群中他们会发生很多的变化,特别是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因为城市本身发展着变化,对气候变化对环保问题的看法,我们了解他们是否相信在过去五年当中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变化,82%被调查者认为过去五年当中生活水平是有提高。这是一张图表,可以来说明这一点,可以看到53%人认为生活水平有提高,29%人认为提高程度很大,9%是没变化,10%是有下降,这组人群半数以上都认为他们生活水平在向好的方面改善。为什么呢?我们这里有一系列的原因,当然首先是当前环境的改变,比如说空气质量,比如说水污染的减少,以及交通拥堵改善等等,有可能是收入增长,也可能是机会增加等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导致大部分人群生活水平有提高的结果。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他们带来是互相矛盾的信息。

  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一方面如果是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就会更加乐观,他们会更难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难让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所以我们通过幻灯片给大家看一下,从定性的调研当中获得的一些信息,这些照片是参与我们调查的人士的照片,但是所有的被调查者都是匿名的。我自己一直生活在上海,上海本身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因此有总体的乐观情绪,我们钱比以前多多了,大家都带买车买房,比以前幸福高兴多了,而且有的人说自从我开始工作,各方面变得越来越好,本来未来看上去不错,我们可以激励消费更多的东西。我们觉得好多变化都是好的,我觉得气候变化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很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被调查者说的话,现在要看一下,有关的动力有哪些?这些被调查者人来说推动他们驱动力是哪些?像知识,认可和旅行的机会等等,对这些年轻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潜在的动力。这是我给大家看的第一张幻灯片。

  还有一张,我们从左边看一下,首先强调一下绿色部分,74%被调查者,他们认为学习新生事物是非常重要的,60%,五个人有三个被别人,被社会认可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驱动因素就是43%人认为他们希望能够到其他国家旅游,访问。

  像我们这样受过教育的要进行思考,还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了解他们的思维,还有的人希望到国外旅行并且工作。把这些答案跟其他的答案进行对比的话,会得到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对这些人有奢侈的东西,物质的东西,衣服,41%的人表示认可,还有关于奢侈品,还有手机,只有17%—18%人认为可以这样做,比刚才学习新生事物和得到认可,以及到国外旅行的比率低得多,所以这些非常有意思的一些引用他们的话,比如说有个女孩说,对我来说钱不重要,但是我妈妈说将来必须要喜欢钱,这群被调查人他们将来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们研究了解了这些被调查人群人口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受驱动的因素,现在要看的是他们担心的事情有什么呢?他们晚上睡不着觉的原因有哪些?经常跟朋友谈起来的担心有哪些呢?他们明显的是一群有着许多非常矛盾的想法,或者是担心的人,那么气候变化应该是在对各项担忧中争得一席之地,我们看一下他们担心的事情,有些是看一下绿色的部分,那是最担心的事情,42%被调查人最大比例关于他们对生活压力的担忧。是的,这些年轻人获得了很多的收益,但是他们也面临着生活的重重压力。

  比如他们也担心他们的收入,担心他们当地的环境,但是幸运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健康担忧并不多,我们可以看到只有26%人谈到了气候变化是他们担忧的事情,所以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忙碌的有压力的事情,也使得他们的担忧。

  我们比较看一下英国的情况,实际英国担心气候变化的比例也是只33%,有人说会把金融危机和孩子教育放在首位,和我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还有一个人说那种看法是比较看破红尘的说法,很多人士口是心非,他们并不真正关心气候变化,至少有一个人是这么说的。

  再来详细看一下气候变化本身引起的一些评论,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对气候变化风险和责任的看法,我们看一下是否承认存在这种风险,如果存在的话,他们准备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结果表明确实认为存在气候变化的风险,看一下相关的数字,左边首先是我们相信气候变化是深层的威胁,并且有责任改变个人行为,79%被调查者认为认识到这种风险,个人有责任做一些事情应对他。他们是否看到了相关气候变化影响的证据,77%的人,也就是超过三分之二人认为中国已经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一下英国的数字,英国数字95%更高一些,但是两个国家这方面比率都是比较高的。

  这个数字看我感到很意外,只有59%人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有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实际上我一开始期待这个数字会更高一些,也就是说这个数字低于60%,五个人不到三个人认为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再引用一下被调查者说法,有人说天气越来越热,而且这个灾害事件越来越多,另外有人说我有责任在中国帮助影响气候变化,通过改变我的生活和习惯,并说服我的朋友做一些积极的事情。

  一两年之前,我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那时候事情对我来说清晰了很多,我们用空调越来越多,这个对环境是更糟糕的,他们已经说明了他们已经看到这样的循环,因为热所以开空调,他们已经看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尽管IPCC很多科学家都在说,他们不认为科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同时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也来看一下,到底对于这些青年职业人士来说,他们对于自己气候变化知识有多大的信心程度,不仅是诚意,还有影响和可能他们采取的行动。在这个方面,是我们可以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如果大家看一下这里,在左边,他们是不是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的气候变化的影响的理解是有信心的,这里是有42%的人,也就是说五分之二人感觉到自己相关知识是有信心的。至于什么造成气候变化,这个方面原因更少,大概不到三分之一。最低只有25%人感觉到他们是有信心的,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解决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的。

  科学技术还有工业文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引言,也是一个被调查者所说的,实际上可以对于问题的成因有很多的联系,下面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人的行为,但不知道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上海被调查者所说的。还有人说政府把钱用在环境上,这会导致教育,和健康方面投入减少。这意味着可以提高他们生活质量,比如说医疗卫生方面的钱就会变少,大多数人明白这个问题,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所以我们看到他们的信息是零碎的,这些信息从哪里获得的,我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大家看一下最高的84%是互联网和媒体,就像电视、网络还有报纸这些是主要他们的信息获得渠道,这些青年职业人士主要依赖于这些渠道获得信息的。我觉得非常令人鼓励,有64%大约五分之三讲到他们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的了解,有一些来自于环境的相关宣传活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他们到底对于改变自己的行为有多大的承诺的程度,他们愿意做出多大的努力来帮助实现变化。看一下这里面有两个部分,我们问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要减少自己二氧化碳排放源,帮助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系列的事情,在这下面这些变化当中,你个人哪些愿意去做的呢?最高的77%他们愿意买环保产品,但是有些条件,只要这些产品不会被其他的类似的产品更贵。然后还有另外一项也是比较高的,减少能源的浪费,以及循环使用和重复使用,有75%人,这个也是非常高的一个比例了。在英国的话,如果大家想了解的话,最近研究中12%人他们愿意减少能源浪费,95%人英国人他们愿意进行重复使用,循环使用,这两点来说,好像中国的结果更好一些。

  看一下不开车,有66%人,也就是说三分之二人他们非常愿意坐公共交通,说到骑车,或者更多的来走路。这些也是一些他们所说的话,有一个人说我们永远不会走的时候开着灯,我们总是会把水循环利用,用来擦地板,调查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在做很多事情了,现在看一下这张图。有哪些行为是他们不愿意来采取的,这些行为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更直接的影响,那就是为什么他们更不愿意来进行变化,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减少物质的购买,比如说衣服,43%人愿意这样做,或者减少飞行,40%人会说坐更少的飞机,这个指标在英国只有5%人士愿意坐更少的飞机。

  最后一个了,即便是环保产品价格更高,也愿意买环保产品,究竟这里他们需要来选择,是不是愿意做正确的事情付更多的钱呢?这个指标上只有34%的人愿意。到底这个信息是不是准确,现实生活中怎么做呢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情,特别是金融危机情况下特别如此,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下这些因素相对的这种位置,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可以看到影响比较少的那些行为是他们愿意采取的,但是如果影响他们生活质量,导致他们要有更多支出的事情,他们可能不太愿意去做。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减少吃肉呢,坐飞机是不可避免的和其他发明不太一样,在北京一个很有信心的人这样说了,现在的话,我们是理解了到底这些被调查者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哪些行为不愿意改变,看最后一系列问题。我们能够做什么,能鼓励他们采取更多有利于环境的一些做法,总的来说,我们说有合适的激励机制,而且要提高对这种社会行为的认可度,帮助他们来进行改变。

  这也是分两部分的,最高的两项,76%的都是讲到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企业或者对于个人的,然后有69%讲到要用大众媒体更多传播信息,因为想要他们媒体获得行为的话,他们对于这个高度重视也非常重要,另外69%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鼓励人们要对于这种环保行为有更多的社会认可度。哪些可能不会那么有效呢?这里得分相对比较低,但是实际上真实比率还是比较高的。推动气候变化的理解,有65%人他们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到底有哪些原因可以做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的话,不可能采取什么行动。在中国有很多人不理解气候变化是怎么回事?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并提供经济的激励措施。大多数人明白这些问题,但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里又回来了,理解并不是真正的知道,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这是一个问题。

  最后看一下结论,这个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调查的主要结论,总体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情况?这些年轻人是有教育的,他们也是生活非常复杂,他们是中国成功的一部分,所以的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们不想来放弃正在提高的生活水平。他们都是非常有进取心的,相比较物质收益而言,他们更希望能够获得知识,和企业到处旅行。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但是他们所缺乏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成因、影响和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的信心的程度。实际上在英国也讲到人们知道和做之间存在着差异,中国也存在知与行之间的鸿沟,目前更愿意把自己的行为放在比较小的,无关痛痒,不会改变日常生活的行动方面,但是如果可以有教育,有激励机制社会教育的认可,就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毫无疑问互联网、媒体是最好的传播渠道,通过前面也可以看到他们也参与进来了,有非常大的潜力和机会影响其他人,非常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苏苏)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奥运 珠峰 福娃 母亲节 印花税 火炬 日本 赵薇 外遇 股票 金晶 陈冠希 谢霆锋 CNN 中国足球 张柏芝 姚明

说 吧更多>>

史蒂夫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