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在中美高层对话首次会议午餐会上的讲话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解振华
2009年10月12日,北京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中美两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们会聚一堂,研讨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展望未来的合作发展前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是中美两国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合作潜力巨大的领域。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世人的目光将聚焦哥本哈根,各国期盼哥本哈根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的里程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人类的远见和良知,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上的重大里程碑。两年前形成的“巴厘路线图”,不仅指明了进一步全面加强公约的正确方向,而且提出了持续实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为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通往哥本哈根的谈判却耽搁在一些基本原则问题的争论上。核心是要不要坚持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要不要继续率先减排,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
气候变化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也正是这种大规模的、急剧的全球变化,使我们认识到,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发达国家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要率先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他们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绝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历史上传统的无约束排放的发展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国情,统筹考虑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气候环境,实施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处在当前十分紧要的关头,世界各国必须深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充分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通力合作,携手前行。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努力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即使在严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毫不动摇,行动毫不松懈。胡锦涛主席在上个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已经提出了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中国政府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基于我们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负责任的决心,更基于我们实现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方面,气候变化不仅对世界也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威胁到我们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艰巨;另一方面,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给中国的资源和能源供给造成巨大压力,特别是高消耗、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的高度出发,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决心根据本国的国情,实施科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绝不会毫无限制地排放温室气体。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但人均GDP仍然只有3000多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面临脱贫的任务。毋庸讳言,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能源消耗还将会有合理的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也会有所增加。中国现阶段只能通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履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责任。确定这项指标,是基于中国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整体较低,主要耗能工业产品的能耗指标比世界先进国家要高15—30%左右,中国产业结构中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对外贸易中高耗能、资源型产品较多,能源消耗构成中煤炭比重较大,因此,现阶段存在很大的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潜力。
当前,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低成本节能减排,对科技进步的依赖越来越大。气候友好技术的推广使用已经成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必须依靠低碳技术的支撑。因此,我们殷切希望在全球共享气候友好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合作与转让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三位一体作用,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适用技术,从而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这个领域,中美已开展了务实合作。双方已草签了就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领域合作的备忘录。内容主要包括继续加强气候变化政策对话,开展节能、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新技术方面的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理顺了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目前,各地方、各部门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进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目前,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气候友好技术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示范项目。同时以多种方式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国务院的专题报告,并做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正在取得积极的成效,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在前三年(2006-2008)下降10.1%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又同比下降3.35%,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的目标有望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将至少减少排放15亿吨。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和增加碳汇。近年来,出台激励性财政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目前,中国政府已累计批准了2170个CDM项目,其中在联合国注册636个,预计每年可减少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中国政府批准的项目都能得到实施,预计在2012年前可减少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对人类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世人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充满期待。中国已经与七十七国集团提出了关于减缓、适应、资金、技术、森林等相关谈判议题的建设性主张,参加了所有相关多边活动,与有关国家举行了多次双边交流与磋商,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的诚意。中美在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上合作密切,自奥巴马政府主政以来,双方已进行了十次政策对话,促进了双方的互信,达到了增信释疑的目的。我们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本着对本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转化为现实行动,共同为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作出努力。
来源: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网站
环保曝光台| 海南非法种植转基因木瓜(图) 农村白色污染(图)
生态保护| 环保行动:给大佛头美容(组图)小小环境督察员(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