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绿色编者按】中国发展碳市场的目的,核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发展权利,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只能通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减排目标。
十一五以来,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在前3年下降10.1%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又同比下降3.35%,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的目标有望实现。达成这一目标,将为全世界贡献15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CDM项目实施以来,中国政府已累计批准了2200多个CDM项目,其中在联合国注册640个,已签发减排量1.5亿吨。如果中国政府批准的项目都能得到实施,预计在2012年前可减少20亿吨二氧化碳。
胡锦涛主席在上个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也提出了中国今后一段时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四点目标和任务。这一切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决心是坚定的,行动是积极的,效果是实在的。
在即将到来的哥本哈根谈判中,各国是否能就气候变化达成一致性协议,起决定作用的将是谈判桌上各国特别是大国间的政治角力。而通过的决议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协议背后是否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市场机制至关重要。这其中,金融机制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京都议定书》实施后,以“碳减排”为目标的一系列金融交易机制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那么,在后京都时代,未来的碳交易机制将何去何从?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有哪些经验?就中国实际出发,有哪些借鉴?本期搜狐网绿色选择访谈,就“碳交易:世界形势与中国定位”这一话题,邀请嘉宾与各位网友一同展开探讨。
查看更多,请点击搜狐绿色选择10月论坛专题:奥巴马访华 中美能源与气候合作契机?
访谈视频:让减排变得有利可图(上)
让减排变得有利可图(下)
本期特邀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王颖春(搜狐绿色-荣蓉/摄)
论坛嘉宾
杨宏伟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搜狐-王玉玺/摄)
黄杰夫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搜狐-王玉玺/摄)
梁 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搜狐-王玉玺/摄)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