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方不再相互提出不合理要求,而应彼此做出让步,未来两天的谈判对于能否最终达成协议生死攸关
特邀记者 黄山 李虎军 发自哥本哈根
更多请点击:搜狐百名网友观察团直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
哥本哈根当地时间周二(12月15日)下午5时30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正式进入“峰会”时间。
在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等重量级人物都呼吁各国尽快达成协议。从16日开始,全球将有超过1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哥本哈根,为最终达成协议注入政治动力。
但围绕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以及发展中国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如何进行监督等问题,会议迄今没有取得重要进展,反而出现各方互相指责、互不让步的谈判僵局。
很多人将12月18日,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闭幕日,视为各国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大会主席、原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长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说:“就像学生考试那样,我们也必须有交卷的时间,否则谈判将无休无止。”
但面对目前的谈判局面,她在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直言不讳地表示:“成功依然可能,但失败并非不可避免。” 实际上,如果谈判代表们无法在未来两天内解决目前存在的大量分歧,而将一大堆问题留给领导人,此次谈判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就比较渺茫。
潘基文罗列了峰会必须达成的五个要素:来自发达国家更有力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缓排放上更多的行动;针对所有国家的适应气候变化机制;金融和技术支持;所以国家都能发表意见的透明和平等的治理机制。
其中,潘基文特意强调气候援助资金问题的关键性,“我们欢迎发达国家做出在未来三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支持的决定,但这笔短期快速资金只是一个开始,而且100亿美元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应对中长期的融资问题。”
他还呼吁,各方不要再相互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应彼此做出让步,“没有人能够在谈判中得到所有期望的东西”。
两年前,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路线图谈判上,潘基文也曾发出类似呼吁。但显然,具体协议的谈判难度,远远大于一份仅仅是指引谈判方向的路线图。
“中国”仍然是谈判的关键词之一。东道国丹麦的首相拉斯穆森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他赞赏中国自主的国内温室气体减缓行动,但“现在需要做的是让中国国内自我约束行为转化成国际语言。”
言下之意,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自主的温室气体减缓行动也要接受国际机构的监督和核查。而后者坚称无法接受这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