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绿色频道 > 气候变化在身边

全球变暖致中国五大美景消失 紫蝶幽谷日渐萎缩

来源:北京科技报
2009年12月17日21:12

  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图上无数的山川美景让我们驻足好奇、令我们流连忘返。可是人们过度的挞伐令这片富饶土地上的美景日渐减少,有的甚至出现消失的迹象。如果你热爱旅行赏美景,那么赶紧把这些正濒临消失的美景列入首要考量吧!

  美景一:

  滇西北的“空中花园”

  转经是藏传佛教信徒们修行的重要方法。在云南,围绕藏区八大圣山之一———梅里雪山的转经活动已持续了700多年。梅里雪山脚下的梅里石村是著名的外转经线路的终点。信徒从这里走出,总带着满意的笑,因为他的灵魂与天国又近了一步。

  然而梅里石村不仅仅是佛教徒的圣地,它也是人类朝拜绝美景色的胜地。因为高山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高山植物。这些植物无论是株形还是花色都十分美丽诱人。由其构成的生态系统则更是景色秀丽,美不胜收。

  现状:如今的梅里石村,草场已经消失了,整条山谷东一团、西一簇已经长满了杜鹃等灌木和树苗,这一切主要归咎于全球变暖。随着气候变化,高山植物将不得不向更高的山顶迁移,已应对来自低海拔物种的挑战,直到被逼到山尖,陷入绝境也就是所谓的“山顶陷阱现象”。可以预见,100年后滇西北的很多高山系统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美丽的高山花卉、珍贵的药材以及它们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将从此淹没于莽莽森林之中。

  补救措施:据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工作人员李昊民介绍,协会将对高山采集进行监管,并制定社区共管的绿色旅游策略,以保护这里的高山美景。

  美景二:

  狂傲奔腾却又伤痕累累的怒江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垂直气候,经常是河谷里翠绿如碧,山巅上却是冰雪层叠,山势陡峭。奇花、怪草、异树在这里茂盛地生长,野兽珍禽在这里栖息生存,是我国自然绿色生命基因库和天然动物园。怒江大峡谷由此被誉为“东方大峡谷”,堪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

  现状:近年来,当地人不加节制的砍伐着千年甚至几千年长成的红松,导致两边的大山森林变得稀疏,许多珍禽异兽也由此而灭绝。

  补救措施:生态的破坏主要源于当地人民的极度贫困,怒江州委、州政府计划发展电力支柱产业,开发怒江中下游水能资源,以平衡当地人民与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

  美景三:

  大漠戈壁上日益消瘦的月牙泉

  东汉的《辛氏三秦记》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里所记“沙井”即今天的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因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据考证,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现状:随着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补救措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综合人工回灌渗水”治理工程,引用党河河水回灌月牙泉,增加水分。目前月牙泉的水位已经开始回升,面貌基本没变,只是它们已被木栏围住,所以游人至此只能观看而不能戏水。

  美景四:

  古岩上依旧坚韧傲然的年迈黄山松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同时也是列入世界遗产的著名古树。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

  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现状:黄山松一般寿命是在500年,近年来黄山的几株名松也进入衰老期,像著名景点“梦笔生花”山峰上的老松死后,原地被补植一株小松树;树龄450岁的送客松也将寿终正寝。老松具有历经岁月洗礼的苍劲之美,一旦这些老松死亡,即使补上新松后,也没了那种与黄山共荣千年的苍桑感。

  补救措施:松树不可能永远不死,但可以改善环境让其尽量延长寿命,比如设专人与小型气象观测站密切监测老松生长状况与生长环境。此外,黄山风景区园林局选定一批形状酷似的“后备松”,随时准备接班。

  风景五:

  茂林山区中日渐萎缩的紫蝶幽谷

  台湾茂林国家风景区植物生态发达,又有中央山脉的地理屏障与余脉的纵横交错,使背风的山谷成为了热带蝶种极佳的越冬栖地。根据文献的记载,早在300多年前茂林鲁凯族部落就已经与这群为了躲避东北季风的紫斑蝶相遇过了,但直到1971年冬天,“紫蝶幽谷”才被昆虫学家正式发现。

  “紫蝶幽谷”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间会有许多蝴蝶飞至其中,在这些蝴蝶中大约有90%以上是黑褐色翅膀上镇着紫色斑的斑蝶,数量最多时曾多达60万只。阳光照射在它们身上,翅膀鳞片便会闪耀出紫色光彩。流窜成河的紫色大军漫天飞舞,蔚为壮观。

  现状:台湾拥有400多种蝴蝶,长久以来,捕抓多但是研究少,再加上栖息地常遭破坏,日渐缩小,未来也无法预知会不会因为天然灾害、政府错误的决策导致紫蝶幽谷彻底消失。

  补救措施:要加大对台湾茂林国家风景区的环境保护,还蝴蝶一个自然的生栖地,并规定不任意捕捉,方可避免紫蝶幽谷美景消失。 

责任编辑:荣蓉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