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绿色频道 > 2009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大会 > 气候大会评论

“气候双轨” 难填“技术鸿沟”

2009年12月18日10:54

    作者:刘军红 来源:中国环境报  

  哥本哈根大会发生了众多争议性的场面,各个阵营都不肯轻易让步。“丹麦文本事件、岛国泣诉、罢会风波”连续上演,局面高度复杂。

  12月15日,法、德、英、美四国首脑专门举行了50分钟的视频会。舆论猜测,四国可能达成妥协,“从长计议”,优先考虑“政治一致”,以推出不具约束力的“第二轨道”。

  但能否达成“第二轨道”仍难乐观。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减排手段不对等。

  从“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动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框架看,目前,温室气体减排大致有3种方式:一是技术减排,即通过构建技术减排体系,实现温室气体的根本减排;二是联合国“清洁机制”;三是“碳权交易市场机制”。

  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最先进的“减排技术体系”,无论是原子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体系,还是“绿色家电”、“电动汽车”、“清洁型发电站”和“低碳型钢铁厂”等生产技术体系,几乎无一例外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

  另一方面,从联合国的“清洁机制”看,现实的“技术鸿沟”,让发展中国家几乎与之无缘。自从“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日欧等发达国家直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帮助清理化肥厂、钢铁厂”,或“治污治水”等,换取二氧化碳排放权,用于自己的达标。这就是日欧等无需政策努力,便可实现达标的妙招之一。显然,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而仍处于“被帮助”的地位,无法使用这种方式实现数量化减排目标。

  如此,给发展中国家剩下的减排方式,便只能是开放市场,进口发达国家的环保设备,或者出钱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付出高昂的发展成本,甚至导致财富流失,重现南北经济差距。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全球气候秩序的构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便形成多维的政治博弈。2007年6月,德国借八国峰会之机,主导欧盟利用环保技术和市场规则优势,率先提出到2020年削减20%的高指标,并积极发展“碳权交易市场”,确立欧盟标准。2008年6月,日本在北海道再办八国峰会,将“气候道义”升华为“低碳主义”,变更基准年、搁置碳权交易,设定产业减排指标,并将目标锁定中、印、美,主张三大排放国不加入,全球减排无效论。

  发达国家的这些“策略变化”显示出,其目标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扶植“减排产业”,垄断“减排技术”,确保南北差距固定化。如此,气候峰会恐难达成广泛一致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公平原则,更无法建立公正合理的气候新秩序。

  “气候双轨” 难填“技术鸿沟”

  哥本哈根大会发生了众多争议性的场面,各个阵营都不肯轻易让步。“丹麦文本事件、岛国泣诉、罢会风波”连续上演,局面高度复杂。

  12月15日,法、德、英、美四国首脑专门举行了50分钟的视频会。舆论猜测,四国可能达成妥协,“从长计议”,优先考虑“政治一致”,以推出不具约束力的“第二轨道”。

  但能否达成“第二轨道”仍难乐观。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减排手段不对等。

  从“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动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框架看,目前,温室气体减排大致有3种方式:一是技术减排,即通过构建技术减排体系,实现温室气体的根本减排;二是联合国“清洁机制”;三是“碳权交易市场机制”。

  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最先进的“减排技术体系”,无论是原子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体系,还是“绿色家电”、“电动汽车”、“清洁型发电站”和“低碳型钢铁厂”等生产技术体系,几乎无一例外地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达与发展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

  另一方面,从联合国的“清洁机制”看,现实的“技术鸿沟”,让发展中国家几乎与之无缘。自从“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日欧等发达国家直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帮助清理化肥厂、钢铁厂”,或“治污治水”等,换取二氧化碳排放权,用于自己的达标。这就是日欧等无需政策努力,便可实现达标的妙招之一。显然,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而仍处于“被帮助”的地位,无法使用这种方式实现数量化减排目标。

  如此,给发展中国家剩下的减排方式,便只能是开放市场,进口发达国家的环保设备,或者出钱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付出高昂的发展成本,甚至导致财富流失,重现南北经济差距。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全球气候秩序的构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便形成多维的政治博弈。2007年6月,德国借八国峰会之机,主导欧盟利用环保技术和市场规则优势,率先提出到2020年削减20%的高指标,并积极发展“碳权交易市场”,确立欧盟标准。2008年6月,日本在北海道再办八国峰会,将“气候道义”升华为“低碳主义”,变更基准年、搁置碳权交易,设定产业减排指标,并将目标锁定中、印、美,主张三大排放国不加入,全球减排无效论。

  发达国家的这些“策略变化”显示出,其目标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扶植“减排产业”,垄断“减排技术”,确保南北差距固定化。如此,气候峰会恐难达成广泛一致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公平原则,更无法建立公正合理的气候新秩序。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苏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