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绿色频道 > 中石油柴油泄漏 黄河遭污染

决战三门峡 油气管线安全堪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1月06日10:28

    李国英 插图/苏益

  CBN记者 孙文祥 王愚庸

  昨日,受渭南柴油泄漏事故污染的黄河水体,已基本被控制在三门峡水库内。

  “渭南柴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监测表明,三门峡库区水质好转,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属于地表水四类至五类之间。”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张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昨日,国务院工作组还就下一步处置渭南柴油泄漏事件提出六条措施,以尽快处置受污染水体,确保沿黄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但是,渭河油污染事件发生一周多时间,关于事件起因仍未有明确说法。

  严防污染物进入下游

  此次泄漏的150立方米柴油让黄河沿岸的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市如临大敌。

  2009年12月30日凌晨,中石油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渭南支线在分输投产过程中发生柴油泄漏,泄漏量为150立方米。泄漏点位于华县赤水镇赤水村,距赤水河岸约40米,地面下6米,泄漏柴油经赤水河流入渭河。

  据悉,陕西省在赤水河与渭河上设立了18道隔油栏,但污染水体还是于2日由渭河进入黄河干流。

  压力骤然转至河南省。如郑州市,城市供水95%以上来自黄河水。

  接到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陕西省环保厅以及环保部的应急通报后,河南省于1月3日启动污染应急预案,位于黄河上游的三门峡市也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沿黄各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和相关企业立即停止饮用黄河水。

  但污染水体还是对河南境内黄河水质造成影响。监测的数据显示,部分断面水质中,石油类浓度超过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表示,政府已经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不影响沿黄城市饮用水安全。

  1月4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下称“黄委会”)就渭河油污染事件再次紧急会商,提出强化三道防线,确保黄河下游水质不受污染。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会议纪要指出,当务之急是全力防止污染物进入黄河下游;并提出三门峡水库蓄水位突破318米的处理方案。

  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表示:“从目前情况出发,此仗关键之战在三门峡库区。”他要求三门峡水利枢纽无条件关死泄流闸门,争取将污染团封堵在此第一道防线内。

    早在2日下午,三门峡大坝就已经落闸停止发电,全力截留被污染的黄河水。

  当日,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任组长,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水利部、中石油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联合组成的陕西柴油泄漏污染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到三门峡黄河大桥等断面现场查看处置情况,并召开协调会研究部署加快处置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受渭南柴油泄漏事故污染的黄河水体,于1月5日基本被控制在三门峡水库内。

  污染事故处置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说:“下一阶段,水体处置的主要目标是,在前期处置成果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努力把污染物基本消除在水体进入小浪底水库以前。”

  跨省防治难题

  近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如近几年接连发生的潼关水污染事件、洛河的氰化钠污染事件,以及伊洛河油污染事件等等。

  此次水污染事件再次暴露了跨省界黄河污染预防难题。

  目前,黄河流域已初步建立一套集管理、监测和科研为一体的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但水污染事件的控制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仅仅靠一个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流域和区域实施监控的要求。

  2008年8月,为有效防止跨省界黄河水污染事故发生,切实做好跨省界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新疆七省区,在甘肃兰州协商建立了西部七省区环保局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工作机制。

  显然,跨省界、跨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在处理此次水污染事件中仍暴露出不足之处,如谁来主导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在此次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最后仍是形成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任组长,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水利部、中石油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联合组成的陕西柴油泄漏污染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

  昨日下午,国务院工作组在三门峡市就下一步处置渭南柴油泄漏事件提出六条措施,以尽快处置受污染水体,确保沿黄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黄河沿岸省市各领任务。中石油负责具体实施加强渭河污染防控工作,陕西省政府和渭南市政府积极支持、配合。

  此外,中石油还被要求从外地调运来的吸油船,立即在三门峡水库适合区域投入作业,尽可能多地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并在现有工程措施的基础上,中石油立即在三门峡水库以下,小浪底水库以上区域,选择合适位置,新建三道拦截装置。

  油气管线安全堪忧

  中石油渭南管线泄露事件,为中国的管道运输安全敲响了警钟。

  “管道运输有其特殊性,一旦破损泄漏,不仅会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还会造成下游用油、用气单位的供应中断,社会影响极大,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表示。

  实际上,近年来因管道安全引发的事故并不在少数。200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条输油管道破裂,导致21000加仑(约8万升)石油泄漏到了墨西哥湾沿岸海域,引发严重环境污染。同在当年,阿拉斯加一条输油管道原油泄漏,造成美国最大油田关闭,受此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升了1美元多。

  刘铁民表示,一般来说管线破裂主要是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外力的影响,尤其是人为的因素更是防不胜防。大型工程施工、管道沿线不法分子打孔盗油、盗气,都对管线安全造成很大隐患。

  “业主单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借助高科技的管道探测技术对安全隐患定期做出排查,安排人力加强管道沿线的巡检。但光靠这些还不够,尤其是管道沿线的政府,需要跟企业一道努力,建立起安全保障机制。”刘铁民说道。

  此外,中国的管道安全还缺乏根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美国在2006年管道泄漏事件发生后,就在众议院通过了一项输油管道安全法案,对低压输油管道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联邦监管规定。在去年10月,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但目前尚未正式出台。

  刘铁民认为,中国尽早出台《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当是维护管道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缺少法律和制度保障机制,仅依靠企业的力量并不足于完全保障几万公里的管道安全,这需要多方协调机制的建立。

  (记者胥会云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苏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