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本身是中国一个“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机会隐藏在哪里?作为企业来说又能如何捕捉?《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
《中国经营报》: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哪些机遇?
庄贵阳:首先,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中国其实有很多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错,比如太阳能、PV板等。虽然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竞争力。
第三就是技术转移。在这股即将到来的技术转移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向中国转移一些低碳技术,因为这才是低碳经济收入的大头。
《中国经营报》:中国政府针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将会有什么样的政策?
庄贵阳:有一点要确定,节能减排肯定会长期存在,而低碳经济就是国家未来的战略方向。国家发改委正准备出台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性意见,原本决定年底要出台,现在看来也许要等到哥本哈根会议后纳入相关会议要点后出台了。
其中的内容包括:做一些低碳城市试点、构建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等。据我所知,很多城市为了争取更多的政策都在争取试点城市。
《中国经营报》: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理解环保时还比较概念和表面化,如何让企业真正感觉到低碳经济的好处?
庄贵阳:中国的政策导向性比较强,所以企业也都是以政策为行动导向的。对待低碳转型,政府应该先行动,但也不能把企业排除在一边。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做出2020年前单位GDP碳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这里有一大部分量化指标都要落实在企业身上。所以可以先给企业压力,让其创新出招;之后再给企业以动力,即政策,这样一来操作性会更强。
但不能光有政策,政府还应给予企业可选择的方式,像英国在发布节能减排政策时,就与企业签订了减排协议,承诺如果企业完成指标将减免税收。所以政策下面应该是一个可操作的体系,必须要把政策变成方法和行动。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要明白低碳经济未来的主导地位,在做市场分析时必须将这一概念引入。同时应在国际舞台上学会宣传自己,如果企业能够在类似哥本哈根这样的会展平台上把自己的产品展示出来,很可能就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好机会。
《中国经营报》: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也会通过环保、新能源等概念让企业重新获得社会认知和市场效益。但能做好的企业却少之又少,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庄贵阳:企业要把握好方向性。了解到所属行业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将会如何发展,像再生能源就是一个方向,有些企业能耗较大,他们的压力就会比较大,这类企业就需要部署策略并进行战略转型。
但这样的转型肯定是一个长期过程,建议企业现在就着手做一些低碳行动计划和战略规划,分析出自己的优劣势,并找到未来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