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绿色频道 > 生态保护

“十一五”污染减排纪实:为了蓝天碧水的中国

2010年03月08日09:5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廷榔

  2010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面对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温家宝总理宣布了“十一五”前4年减排成果: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接近完成。这意味着实现4年前做出的承诺已经没有悬念。

  截至2009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这两个数字看似平常,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决心、信心、希望和努力;两个数字看似枯燥,背后却是一幅幅天蓝云白、水清山绿的生动画面。

  4年来,我们用举国力量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规模宏大的战役,连续3年实现减排双下降,在波澜壮阔的环保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

  污染减排是一次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性大转折,它意味着我国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200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承诺,到“十一五”末,我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10%。

  与以往的环保指标不同,减排指标是约束性的,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律效力。

  两项主要污染物下降10%,必须在削减增量的前提下削减存量。根据测算,如果GDP年均增长10%,要实现减排目标,二氧化硫总量必须在2005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26%,化学需氧量则要削减40%。

  减排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产业结构属于重化型,落后产能数量巨大,这些一时都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且我国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同时,由于投入不足,治污设施、能力建设等欠账很多。因此,污染减排的任务相当艰巨。

  既然压力如此之大,为什么还要制定这样的约束性指标?这是因为党和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已经不能承受污染之重。我国大凡高耗能、高污染的主要产品都居世界第一位或前列。巨大的消耗背后是巨大的污染排放量,而巨大的排放量背后是日益增加的环境污染事件和污染纠纷。

  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加快调整结构、不进行污染减排,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就难以持续,现代化进程将会严重受阻。

  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要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污染减排就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5月,经国务院授权,原国家环保总局代表国务院与各省级政府、6家电力集团签订减排责任书。这是国务院第一次与地方政府签订环保责任书,目的就是强化地方政府的减排责任。

  8月,国务院批复了由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减排任务分解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1月,环保总局下发主要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尽快把减排任务落实到市(地)、县和重点排污单位。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惯性、思想认识的差距,减排工作进度赶不上经济增速。

  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立为7.5%,但是,各地快速发展的热情仍然热得烫人,以至于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发出通知,禁止对GDP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避免层层加码,并指出如果以此考核地方政绩,“后果十分严重”。

  果然,2006年作为减排起步年,尽管增幅同比大幅度减缓,减排指标的约束性作用开始显现,但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降反升。

  污染减排会不会成为一项完不成的环保目标任务?舆论高度关注。

  面对严峻的减排形势,2007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郑重地指出: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荣蓉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