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绿色频道 > 绿色访谈

英科学家否认“气候门”有损IPCC研究严谨性

来源:搜狐绿色
2010年05月25日14:58

  李大光:全球变暖概念与部分民众经验相悖

  贾鹤鹏:现在进入我们讨论时间,我们今天有几位很重要的嘉宾并没有以正式形式发展,在讨论开始的时候,我们以提问答的形式让他们进行发言,首先请李大光教授先做一个介绍。

  李大光:首先非常高兴跟媒体在一起多方面讨论气候变化的问题。我是做科学传播方面研究和教学,严格讲我不懂报告,我也不懂气候,我懂社会学,一直长期以来做社会学研究,少不了研究公众的心理,现在的报道我也看了很多,因为现在气候变化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现在报道要不离老百姓太远,大家不爱看,实际上《南方周末》很多的报道很好,但是大家觉得有点短,因为都讲全球的事情,中国人不太关心全球的事情。

  第二个我们一定不能把老百姓当成一个空桶,比如说对信息的可靠性,我们现在虚假信息太多,他们不容易相信,因为三聚氰氨的事件,华南虎骗了他们,他们对所有的信息是有一个不信任的一个情况,我最近刚做了一个北京市民调查,他们对媒体传播信息的信任程度很低,我们要知道他们脑子里面事先有一些不信任存在,这个信息给他们产生这样一个认识,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模式,所有信息到这个模式以后,都按照这个模式改变。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很多我们认为不需要讨论的,但是实际上在他们来说是一些问题的数据概念,比如说全球变暖跟他们经验是相反的,比如说今年我们遇到了倒春寒,你说变暖不对,我们08年的时候南方大雪,科学家是变暖这是不对的。大家觉得科学是不可信的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我从1990年的年初开始做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最主要是素养变化是因为我们信息传播给他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那个时候大家非常相信科学对他进行的一些报道影响,相信科学家,我延续这么多年的跟踪调查,这个数据是在发生变化。

  现在已经从不相信变成了我们跟他说的话他不相信,跟他的经验是相违背的。你说变暖,我明明很冷。今年的倒春寒很冷,我们的传播信息,我个人觉得必须跟现实讲这个道理,你们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说的气候变暖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可能是大家要仔细想的问题。

  还有一些类似的术语,这些术语比如说可吸入颗粒,比如说天气一闷热觉得空气干燥,但是所有的报道没有任何一个告诉我们可吸入颗粒是什么?大多数人以为可吸入颗粒物只是刮风带土,实际上大家都不知道,实际上是一种无法见到非常非常危险的,以微克计算的一立方厘米当中所含的这个颗粒,其中包括我们气体,根本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我们所有的报道只是说可吸入颗粒物,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会看到这个,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特别大的问题,我们在报道上的一些误区。我在这里只是说一个调查的现实结果。我想从这个研究结果跟大家有一个分享。

  北京市还有一个调查,刚刚得到一个结果,北京市民现在读报纸的比例是1%,读杂志的比例是1.6%,上网的比例北京是22%的比例,北京的城市居民信息数据跟美国相反,但是他们读报纸和杂志的习惯和这种可能性比美国低很多。因为报纸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他们没有看出哪个报纸跟哪个报纸有区别?我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共享这样一个结果,电视他们也认为是这样的。

  第二个是媒体所说的话大家都是一样的,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个全球的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全球意识不够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在调查当中同时问大家,气候变化的问题,你们有必要了解吗?他们想想说可以了解,也可以不了解,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大的问题,可能是要跟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关,他们更多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后代,至于说全球的是一个大话题,对普通公众来说影响不大。我们在座很多都是国家级的媒体,可能在报道方面多发挥这样一些作用。

  贾鹤鹏:刚才我们嘉宾在报告中都提到了气候报道的复杂性和可接受性。我现在想请教一下康大卫先生,他曾经做过科学家,也做过科学记者,现在也是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外交官。

  我的问题是说,在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情况下,作为一个记者,如何才能具体正确报道和引导决策者进行一些行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彭晓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