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门
农业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农业发展战略与计划中,先后成立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领导小组、农业野生植物保护专家审定委员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协作组,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自2003年起,农业部每年开展“十省百县”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组织各地开展了以紫茎泽兰、豚草、红火蚁、水花生、少花蒺藜草和稻水象甲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部通过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及核定载畜量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促进了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部实施了海洋捕捞计划产量“零增长”和”“负增长”计划,实施了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加强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力地保护了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林业部门
林业部门作为森林、湿地和荒漠的政府主管机构,在行业发展战略和计划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2000~2010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50年)》、《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其主要内容。
林业部门初步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小区、禁猎区、禁伐区等为补充的就地保护网络,大力加强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加强了专项执法和治理整顿,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对就地保护恢复种群较困难的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不断扩大人工种群,先后攻克了东北虎、华南虎、金丝猴等100多种濒危物种的救治、饲养、繁育技术。初步建立了全国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和荒漠化土地的调查监测体系。建立了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荒漠化土地信息库、野生动植物信息平台和湿地资源管理数据库。
■海洋部门
国家海洋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海洋相关战略和规划,比如《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针对海洋工程开发建设对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做出了具体规定。近年来,全国沿海地区新建立了50多处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1处海洋特别保护区。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全国海岛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立法和规划制定工作以及海岛保护区选划建设工作。为保护好海岛资源与环境,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实施了《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同时,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展了中国首次海洋生态专项调查,发现了许多海洋生态新的重大问题,对海洋生态整体状况做出了基本评价。沿海地方政府海洋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生态恢复项目,推动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此同时,通过海域使用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在项目选址、用海面积、填海方式、平面布局、环保措施等方面,加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利部门
水利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考虑河流生态保护的目标。例如,要求在修建大坝的同时建设过鱼设施,或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补充生物资源量,以减缓和补偿大坝建设对鱼类生存的影响。2004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选择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科技部门
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和其他一些专项资金中专门设立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等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设立了“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和保护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与方法”等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的一些项目也涉及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开发。国家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安排了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等方面的资源调查与收集、信息平台建设、实物和信息共享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