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会议”前景堪忧
据巴西环境部消息,包括巴西、南非、印度、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BASIC)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于当地时间26日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结束。来自上述四国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事宜进行了会谈。
虽然此次会议有很多亮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一些与会者和观察者还是明确表示,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下称“坎昆会议”)的前景堪忧。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会议各方未能在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封顶”问题上达成一致。
资金是“钥匙”
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问题是此次会议的重点之一。据会后的声明称,快速启动资金是坎昆会议的“钥匙”。这些资金必须是新增且透明的,需要平衡地涵盖“巴厘路线图”中的各个部分――减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
此次会议还讨论了“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三可”)问题。这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期的一个重要分歧。声明表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减缓行动,只有在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国际层面的“三可”。
声明特别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各国排放权的平等。
增强发展中国家团结
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委内瑞拉代表列席了会议,由此形成了“基础四国+”机制。声明强调,“基础四国”是“七十七国集团(G77)+中国”机制的一部分,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继续推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透明度。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基础四国”和美国共同推动了《哥本哈根协议》的出台。不过,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抱有疑虑,认为这不符合联合国的民主程序。其中,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大会的最后一天公开反对该协议,并拒绝签署。目前,尚有80余个国家未签署该协议。
非政府组织“第三世界网络”主任徐玉玲(Chee Yokeling)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评论道,美国和欧洲目前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孤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此减轻自己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尽的责任,同时争取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主动权。
她说,相关发展中国家有义务防止自己不被外界“分化”,推进气候谈判向前进展。
坎昆没有奇迹
参加此次会议的印度环境部长杰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昨日对本报表示,他对坎昆会议的预期很现实,“我们不能期待奇迹发生”。
他表示,会议的难度在于发达国家不能很好地兑现他们在《哥本哈根协议》中作出的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的承诺。
徐玉玲表示,美国国会气候法案已经“流产”,这更增加了坎昆会议的难度。
下次“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预计于10月10~11日在中国举行。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各成员国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启了国际气候谈判。目前的谈判是在2007年巴厘岛会议的授权下进行的。因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未能完成目标,该授权已经延长到了年底的坎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