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汉堡,以在中国境内首个获得认证的“被动房”——汉堡之家,传达出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和谐。
“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
德国抒情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代表了无数人对生活的向往。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世界许多城市竞相展示的,也正是对“Better Life”这一主题的演绎。
德国城市汉堡,以在中国境内首个获得认证的“被动房”——汉堡之家,传达出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和谐。
“被动房”,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使采暖消耗的一次能源大大低于日常水平的房屋。在汉堡之家,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就能四季保持室内25℃左右的恒温,建筑所消耗的外部能源只有普通房屋的10%。其原型是汉堡市的“港口城”(Hafen City)项目,通过重新设计改造,这一老城区将被打造成拥有大量生态型建筑的商住大型社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区重建项目之一。
作为欧洲绿色城市的代表之一,汉堡已经被评选为2011年欧洲“绿色之都”。在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绿色之都”的称号让汉堡散发出环保和智慧之光。
欧洲绿色之都大奖(EGCA)是欧盟于2009年启动的评选,每年颁发给一个在环境友好城市生活中起到带头作用的城市。设立大奖目的有三:嘉奖那些被确切证明已达到高水准环境目标的城市、鼓励城市致力于实现进一步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以及为其他城市树立榜样,并在所有其他欧洲城市推广最佳实践和经验。
“绿色之都”的评选具体有11项指标,包括城市绿色覆盖率、土地使用情况、城市建设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垃圾的产生及处理情况、生物多样性、清洁交通程度以及空气和水质等等。
汉堡的获奖原因是该市把整体规划和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承诺结合在一起,制定了宏伟的气候保护目标——到2020年将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到 2050年减少80%。具体来说,汉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已经下降了15%,每年节约能源约46000兆瓦时。《汉堡气候保护法案》包括一项特别的成本收益指标,目的是促进在公共建筑中采用更换灯具、锅炉和空调等节能措施。汉堡已经更换了超过400栋公共建筑物中20万盏非节能型灯具,每年节约能源费用340万欧元。另外,近些年来汉堡投资了1800万欧元将600多个锅炉系统更换为现代冷凝锅炉。
此外,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在水资源消费、计量和泄漏控制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也是汉堡备受评审团关注的主要原因。
节能环保——港口新城改造大主题
正在建设中的汉堡港口新城,是目前欧洲最大的内城开发计划,建成后,可以使汉堡的城区扩大40%。从1999年开始设计招标,拟用20年时间改造完成。
从这个改造项目中,无处不见节能环保、智能城区的影子,世博会上汉堡之家的原型房H2O(home to office,商住结合)就坐落在这一区域。
港口新城在规划之初就致力于为全欧洲的城市建设树立新的标准:在157公顷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节能环保的城市中心区。在该区域内,河道码头密集,还有很多有200多年历史的仓库、旧厂房,如果把这些统统拆除,可重新建设的土地面积一定大大增加,但是,港口新城项目改造的理念是保留旧有的历史风貌,并赋予老城区新的形象与内涵,打造一个“让生活和工作更美好”的样板世界,其既定目标是建造一座符合所有老城区品质标准的城市:公园和酒馆,林荫大道和面包房,博物馆和购物天堂,闲适的街角和喧嚣的广场,一个小型的大都市。
为了保证这些效果的顺利实现,汉堡州议会还专门设立一个由各议会党派参与的城市发展委员会,审议港口新城的所有建设计划。他们对居住用地和办公楼用地的批准流程也成为保证这一区域改造效果的有力措施。
港口新城的土地开发权由投资者通过招标获得。对居住类建设用地来说,并不是价高者得,那些提供能够满足多方面居住需求的设计方案的投资商,即便出价不高,也可能拿到土地开发权。政府的目的不在于一次性获得收益,而在于建设一个环保的新城市样板,并为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用于建造办公楼的用地一般不进行公开招标。准备在港口新城建办公楼的企业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保证该建筑地块或建筑物的50%以上由企业自行使用,在向政府提交申请经审核被认定为应该予以推进的项目后,还要向土地管理委员会提出土地出让的申请,开始一个“遴选期”。遴选期内,企业需要对“他们的地块” 进行规划设计,在征得官方同意后,对地块进行检查、计算相关附加费用,细化建造计划、申请建造许可,并在该地块特有的条件下与政府进行土地转让的谈判。从企业申请到土地最后正式出让,大约需要一年半年时间。这个看似效率比较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建筑设计、使用功能、建设时间三方面来说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如果企业对建设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已经预定给予他的土地开发权会被收回。
经过审批、规划流程的控制,已经建成的港口新城项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各展所长,除了在建筑造型上形态各异之外,还纷纷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燃料电池、热电联产机组、热泵和生物质再生能源等,有效降低了碳排放。未来之城已经初具规模。
走在仍然继续开发建设中的港口新城,汉堡人会指着一处处已经建成的项目如数家珍。目前最受关注的除了汉堡之家的原型房H2O外,联合利华德国总部大楼也作为写字楼中在雨水的收集再利用以及节能方面的典范,为人称道。设计汉堡之家的事务所在港口新城的另一个作品——把校园和运动场置于屋顶上的港口新城小学,也因为对空间的巧妙运用成为游客眼中的一景。已斥资3亿欧元的易北河音乐厅,作为港口新城改造项目中的重头戏、汉堡的新地标,由北京鸟巢的设计师设计,据说造型灵感来源于水滴在水面溅起的形状,银亮的玻璃建筑叠加在暗红砖结构码头仓库上,把汉堡港的古老与未来紧紧衔接在一起。玻璃建筑部分除了在设计上具有极强的设计美感外,还兼具环保功能,与港口新城改造的环保、节能理念完全吻合。
港口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当局、私人投资者和用户合作的产物。新城特色鲜明的生态形象激励着每个参与者都热切希望能达到最高的环保标准。在汉堡市实现其中长期气候保护目标中,港口新城将起到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城市成长大智慧
汉堡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上,在高级餐馆、咖啡厅和商场中间,有一个汉堡市政府设置的轨道交通U4展厅。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展示的图片/文字展板、互动式数字设备、同比例缩小的轨道及列车模型以及向专门的工作人员问询等方式,直接了解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U4的情况。U4是连接港口新城和老市区的主要轨道交通,其中的一个站就设在离展厅不远的阿尔斯特内湖边。
在展厅正中,立着一块白色半透明玻璃板,上面贴满了告示贴。同行的翻译告诉我们,市民对U4有任何意见、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告示贴反映出来,有关部门会定期收集这些意见,并予以回答。
公众参与城市的未来规划及建设,也是汉堡城市建设的特色。2011年绿色之都的获奖原因之一即为汉堡市政府把整体规划、公众参与及政策承诺结合在一起来制定气候保护目标。
提高公众参与度,才是建设未来都会的大智慧。
汉堡市环境与发展部的新闻发言人魏舍·杜曼告诉记者,降低碳排放的治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其中企业和民众的参与度对效果达成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汉堡市政府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环保,但这并不足够。政府还会鼓励企业进行环保达标改造的投入。比如在汉堡有一家AURUBIS铜业公司,一度是污染非常严重的企业,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这家企业先后投入2000万欧元自觉进行环保改造,目前它已经成为汉堡环保排放标准的企业。
在工业发达的汉堡,一度有很多污染企业,25年来,汉堡一直坚持进行这方面的治理。采取的多是政策限制、政府规划和投入并引导企业和公众自觉参与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