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可以过上没有汽车的生活吗?
这样的问题,如果去问一个美国人的话,他(她)可能会朝你双手一摊,无可奈何地说:“我想呀,但住在小城镇的我这一家子,没有汽车的话,寸步难行啊,再说这里开辆车也不是太贵。”
如果去问一个丹麦人的话,他(她)也许会指着手里的自行车,笑呵呵地说:“为什么不呢!这里开车的成本实在不便宜,而这里的自行车道修得四通八达,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安全的问题,况且又能锻炼身体。只有在要去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我才会考虑租辆车开过去。”
如果去问一个中国人的话,他(她)或许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还没有过上开车兜风的日子,你就让我放弃这种人生梦想,是不是太超前了。毕竟,开上一辆心仪的小汽车,不仅可以带来自由、便捷这些好处,而且这也代表着富有,起码先等我过一段有车的生活,再来做其他的考虑。”
当20世纪初的亨利·福特将第一辆T型车推向市场的时候,他改写了当时拥有1800万匹马和8000辆汽车的美国的历史,也将20世纪推向了“车轮上的世纪”。与此同时,人类再次显示出战胜自然的“勇气与智慧”,在地球的表面刻画出交错纵横的公路,演绎出“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真实版本,并开始飘洋过海到处寻找驱动车轮的“力量”。
如今,你让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放弃拥有汽车的生活,未免太不现实。我们曾经遇到一位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他希望尽量减少个人的碳排放行为,他把自己的驾驶执照扔了,车子卖了,但作为一个一天到晚到处飞行的记者,他很是为难,“要是有可能的话,我真希望能步行到中国。”谁也无法做一个彻底的“环保卫士”,除非你与世隔绝。
然而,被称为“自行车市长”的哥本哈根市长邦达这样说道,“你如何感到富裕呢?是因为汽车吗?汽车会引起很多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孩子的安全……还是你会觉得这样更富裕——身边是绿色的公园,孩子自由地玩耍,人们不会受到噪声和空气污染的侵扰。这需要公众的讨论,我们进行过很多这样的讨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城市和生活?”
当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放弃汽车的生活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能与环境和谐相处、还能推动商业进步的解决办法呢?
2005年,一年一度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这个最富盛名的高端商业论坛的创始人Klaus Schwab,向世界各地的商界、政界和学术界的领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Better Place)’,在2020年之前,你们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也是你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时正在德国软件公司SAP担任高管的以色列人夏嘉曦,以“全球青年领袖”的身份参加了这次论坛,他分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小组。他领导他的小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燃油汽车是这个星球所面对的最大威胁,也是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它们遍布在各个角落的庞大数目。
对于曾经连续创办3家软件公司、把创业当成是生命第一要义的以色列“神奇小子”来说,找到问题的症结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更喜欢解决问题。他是个怀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只有在商业上创新才能为这个“困境”找到出路。
他最终放弃了在SAP的远大前程,专心投入到“Better Place项目”中去,项目的名字直接取自于Klaus Schwab的问题。Better Place项目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网络,这个网络类似于移动运营商的网络。电动车相当于手机,而电池相当于SIM卡,Better Place为用户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用户按照实际行驶的里程付费,或者购买包括一定里程的套餐,就像移动运营商提供的套餐一样。Better Place会在公路边设立一系列充电站,供用户充电或者直接更换已充好的电池。
听说过这个项目的人,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过于复杂,这个项目要牵涉众多的参与方——需要政府的场地或“牌照”支持、风投的资金支持、汽车厂商以及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用户的支持……。另外一种是:这是一个有机的“商业系统”,当系统上的各方都能参与进来的时候,这个系统将会发挥巨大的力量,远远超过所有单独参与对象的力量总和。
夏嘉曦的雄心与执行力,让“Better Place”在以色列落地,并开始把触角伸入到丹麦、澳大利亚、加利福尼亚、夏威夷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他正在用实际的行动告诉人们:绿色意味着未来的商业机会,既能够推动创新,又可以创造商业价值。他所倡导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表现于企业内部的竞争力,还需要与“外部的权益攸关方”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开放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除了关注企业本身的盈利之外,同时也会为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所在的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福利,而不是索取、或是伤害。
其实,早在10年前,夏嘉曦们的亲身实践,已经被保罗·霍肯这样的生态商业学者提出过:“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设计问题,而不是一个管理问题,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商业和生产体系。”他认为,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在这样的模式中,企业“对社会负责”是自我推动的,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一致,而并非来自于道德或规章约束。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关于超速车的比喻——我们正坐在一辆朝砖墙撞去的巨大汽车里,大家只知道不停争论要坐哪里才安全。如果我们把速度放慢,我们能为自己匀出额外的时间,但结果这辆车还是会撞到墙。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新的目的地,把车的方向调转。
那个目的地就是“生态型社会”。在这个调转方向的过程中,企业、政府、NGO、投资者、设计师、个人都是整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这样的言论也许在一些还在为生计而发愁的国家或穷人、或是正在崛起的那些经济体的人们看来,有些不屑——凭什么用环境的借口剥夺我们发展的机会,你应该去和那些正安享着舒适生活的富国富人们说说!
然而,这并非是一个借口。不管你生活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环境真的越来越令人不安了——夏天越来越热了,喝上干净的水的代价越来越大了,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少了,食品安全越来越让人不放心了,触目惊心的新生儿畸形率,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就像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他的新书《我们的选择》里的一首诗所言:“一个脆弱的九月很快到来,一个漂浮的大陆消失了,在午夜的太阳之下。蒸汽升起来,当高烧降临至酸海……”“诗人”戈尔对世界末日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他像个传教士一样用“预言”警醒着世人。
我们并不会像戈尔那样用“末日说”来企图唤醒对环境无动于衷的人们,但我们想告诉大家:是时候做些什么了,无论你身处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并非是最可取的路,发展中国家更不应该重蹈覆辙。当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朝着更快、更高、更大的目标发展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条路果真会带来更多的繁荣和幸福吗?
这本书里的很多案例来自于发达国家,并不是说这些案例有多好,但这些案例无疑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以及现有的最佳实践,并且用行动证明了你可以一边绿色,一边赚钱。事实上,“生态型社会”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是一项“奢侈”的投资。绿色命题给予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尽管前者有着诸多优势,但后者不乏市场、资金、技术,还有头脑和勇气,只是后者最需要改变的是观念。当越来越多的“绿色消费者”为“绿色商品”投票的时候,这将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5年里,作为财经记者的我们,有幸亲身去了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做了从上到下的深入采访。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因为信仰与观念的不同,人类造就出如此不同的社会与生存环境,即使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之下。
不过,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做出革新,总是会不得不直面挑战。尤其是由一个个“生态商业体系”所组成的“生态型社会”,每一个环节上的决策者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成了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因此,这个系统需要一个足够开放的平台、以及平等的对话。
虽然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果,多少让人感到一丝失望。但一个比较正面的信号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不过,“低碳”只是“生态社会”的一个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关注:水资源、土壤、森林、生物多样性、共生关系、社会福利……
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环保的书,也不是教你如何去做CSR(企业社会责任)的书。在绿色将要成为基本生存法则的明天,将对环境的考量纳入到企业战略体系中来,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这也不是远在天边的警示,而是必须立刻要采取的行动。如果你只是坐在篱笆上观望,那么你可能面临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淘汰的命运。
但是,如果你早早地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并做出智慧的选择,那么,这又是一次发展的机会。
作者简介:
孙海燕:2003年毕业于瑞典卡尔马大学,获得MBA学位。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曾任《东方企业家》高级编辑、《21世纪商业评论》资深记者,主要负责国际财经报道,擅长在国家综合竞争力领域的全景式报道,曾深入采访过北欧四国、日本、新加坡、埃及、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越南、巴林等国。在多年的国际财经报道生涯中,特别关注绿色经济话题,多次策划与之相关的国际商业报道专题,如《预热哥本哈根》、《下一站: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等。
孙杨: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和英语专业,获双文学学士学位。现任《第一财经日报》资深编辑。曾任《东方企业家》资深编辑,负责“社会企业家”“企业公民”“商业设计师”等栏目,长期关注绿色经济、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话题。策划过《计算水足迹》、《中国光伏产业:盛世危言》等话题性报道,参与《预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挑战,还是机会》等写作。深入走访朝鲜、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策划并采写区域经济类深度报道。
推荐者语:
在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的当下,发展也到达了一个转折点。人类社会就如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各种“主义”都失去特色,任何“微调”都不再灵光。这本书没有说教和煽情,只是平和地讲述身边的绿色故事。换个角度,改变态度,生活就可以是智慧的、生态的、正义的、惬意的、有更多选择的,当然也是更可持续的。
以少胜多、以小搏大、以无生有、以逸待劳,绿色经济智慧俯拾皆是。
——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戈德曼环境奖获得者 于晓刚
今后的人类需要把“绿色社会”作为目标,然而“绿色社会”应该拥有一幅怎么样的蓝图,仍然难于想象。本书通过介绍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先进事例,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目标如何共存的问题,给读者们提供了实际的想像空间。
——日本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原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经济参赞 津上俊哉
本书的作者用一种带有启示性的、并且简单的方法,巧妙诠释了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错综复杂的挑战。本书触及了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每一个角度,从碳交易市场到生态社会的“乌托邦”,为可持续发展寻找到了一种焕然一新的出路。
——“小丑鱼”创始人 戴安娜·沃德·尼土
在蒸蒸日上的全球经济中,和一个健康的全球生态体系里,可持续发展是为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定义的一个战略性驱动力。
——陶氏化学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健康安全副总裁 尼尔·霍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