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供应链环境保护
| |
案例4
联建科技:危险废物流失
在2009年9月,联建科技因被发现实施“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流失未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的违法行为,而被苏州市环保局罚款8万元。
案例5
富港电子:严重违法,被罚10万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拥有15条电镀生产线,属市控污染企业 。该公司2008年被东莞市环保局列入环境违法重大案件,并被处以最高的10万元处罚。
案例6
东莞万士达:急速扩张导致排污加剧
据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公开资料显示,“万士达公司近年来生产规模急速扩大,三期的扩产工程完成后,废水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与市环保部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 。
案例7
生益电子:产生大量危险废物,废气扰民屡遭投诉
东莞生益电子有限公司2009年共产生危险废物7831.98吨,为东莞市第一大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超过排在第二、第三的企业的产生量之和。 同时,该公司近年来还因废气扰民被当地社区多次投诉。
案例8
南玻集团:多家下属公司废气超标
南玻集团的下属公司广州南玻玻璃有限公司废气屡次超标排放,群众反映强烈。 深圳南玻浮法玻璃有限公司也存在废气超标记录。 东莞南玻太阳能有限公司于2008年被东莞市环保局限期治理。
1.3 供应链劳工权益和尊严
| |
案例9
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
2009年1月到5月,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苹果在华最大供应商富士康连发12起员工坠楼事件。
“12连跳”在令国人震惊的同时,也令中国社会开始反思如何给予劳动者应有的尊重,而不是让工人们如同机器零件一般在生产线上靠长时间加班去赚取看不到未来的可怜薪酬。
新华社曾报道过一份富士康员工的工资单:
时间:2009年11月。底薪900元;正常工作21.75天,平时加班60.50小时,报酬469元;周六日加班75小时,报酬776元;工资总额2145元。
这名员工当月收入的60%靠超时加班挣得,总计136小时的加班,比劳动法规定的最高加班时间整整多出100小时!而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5044名富士康员工的抽查显示,72.5%的员工超时加班,人均月超时加班28.01小时。
微薄的薪酬使得苹果代工厂员工陷入两难——不加班挣钱、攒钱就没有未来,而天天超时加班不仅失去了现在,而且有限的加班费依然不能让他们看到未来。
案例10
东莞万士达:
2009年4月,东莞万士达7000余名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停产罢工 。香港大学师生监查无良企业行动2009年6月调查显示:“在东莞的万士达厂要求工人完成高产量指标,一天工时长达13小时,其中5小时为加班。”“工人自本年3月起不停加班加點,平均每月工作達280小時”。
香港大学师生监查无良企业行动调查报告还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工作时间一般为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第41条规定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加班不得多于36小时。万士达厂已严重违反相关法规,去年3月至6月期间,该厂工人平均每月工作达280小时,并以内部管理规则如罚款来变相强迫工人同意加班。”
案例11
达富电脑:强迫女工解下腰带物检
《南方日报》2009年12月23日追踪报道了一则引起广泛关注的网友发帖:作为世界500强的广达集团下属达富电脑(常熟)有限公司下班时居然要工人在众目睽睽下解开裤腰带接受安检,让女工备感羞辱。这名网友称自己由于受不了这种污辱最后辞职。
根据网帖的描述,看完规定后,这名网友仍然拒绝解下自己的裤腰带,但是男保安态度也很强硬,这位女网友要求拿回自己进厂时交出的手机打电话也被拒绝。大约僵持了两个小时左右,员工开始陆续下班。所有员工真的按照保安的要求解下了自己的裤带。“看着站在安检台上裤子突然滑落的小妹妹,在别人的哄笑声中落荒而逃,双眼饱含屈辱泪水的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那天,我不知道自己最后是如何离开那家公司的,时至今日我仍不敢去在触碰那段屈辱的回忆。”
短短几天,3000名网友回帖,许多人怒斥工厂不拿工人当人看,一时间“我提的不是裤腰带,是尊严”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事后,江苏省、苏州市总工会进行的实地调查证实了该公司确实曾有强迫女工解除腰带进行物检的行为,调查组明确要求企业依法成立工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两张面孔后的“成功”秘诀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看到:苹果的供应链条上,有工人中毒致残,有周边环境和社区遭到污染,有劳工权益和尊严受到严重侵犯。
苹果在供应链社会责任的三个方面均违反了它的承诺。
苹果生产过程中,供应商的一些行为甚至直接触犯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劳工权益的法规;这种情况下,它所奢谈的 “无论我们的产品是在哪里生产,苹果承诺确保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这样的调查结论,令我们深感意外,更令很多喜爱苹果的消费者感到惊讶,甚至难以接受。很多人不能想象,这样一个集时尚、技术和社会责任感于一身的炫目品牌,竟然以毒害和污染为代价生产制造其产品。
但我们无法回避,因为回避不能改变确实发生过的事实;我们不应回避,因为没有关注悲剧和损害可能会不断重演。
我们只有正视苹果的另一张面孔,即使它与我们早已熟悉的面孔是那样不同。此刻我们禁不住会产生疑问:一个存在诸多不良记录的企业,何以能在漫长的时间里,“成功地”维持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