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多层面推动企业绿化
主持人:刚才马老师提到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制造的动力和因素有很多。政策、产业环境、大众消费者人群。作为日化企业,宝洁直接面向消费者,消费者和NGO组织在推动企业绿色制造上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接下来我们跟大家讨论NGO和消费者对推动企业绿色制造的作用大概有多大。WWF作为国际知名NGO组织,在推动企业绿色制造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您个人的理解以及跟企业合作的案例可以跟大家有一个分享。
任文伟:世界自然基金会这样一个NGO组织在推动企业绿色制造过程中大概会扮演几个这样的角色:第一,他会去说服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政府来说,让他从政策层面引导、规范这些企业向绿色制造的方向发展。第二,对公众这一块是教育、宣传,让公众理解什么是绿色制造,让公众把绿色制造变成公众一种自觉的消费行为。我们自己在上海搞了一个低碳沙龙。我们的沙龙跟你们的形式很像。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谈低碳制造,低碳制造也是绿色竞争力的一个表现。我们刚开始希望低碳制造面对的是媒体,通过媒体影响更多的大众,如何真正的走向低碳制造。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通过引导消费的行为来引导企业走向绿色制造。第三,我们基金会是一个中立的NGO组织,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给予一些产品一定的认证和认可。在我们基金会香港办公室,就在珠三角推广一个音像制造项目,这个项目对很多企业,基金会本身可能不完全是技术战略,但是他会邀请一些ISO这些组织给他进行独立认证,我们会给达到了一定标准的企业一个标签,一个白金标准、黄金标准、银标准、合格标准。这些企业达到这个标准以后,这个企业会出口到一些欧洲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如果取得认证的企业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这是他在作为独立第三方的过程中有这个作用。第四,他有可能搭建一个平台,基金会前一段时间,很多中小企业想转型,但是他找不到一个技术方案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平台,我知道哪些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哪些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哪些有政策支持。我会把这些平台搭建起来,让这些想做转型的起来能找到这样一个平台。我认为一些NGO组织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跟宝洁也有合作,宝洁作为一个日化行业的龙头企业,对水资源方面他也有自己的项目,但是我们基金会在长江中下游,或者哪个地方的水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有这方面的专长,我们两家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强强合作,可以推动在企业参与水管理方面做出一些事情来。我们最近启动了一个项目,在宝洁太仓设立了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工厂,联手启动了太湖参与式水管理。还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是对水资源保护的新模式,传统对水资源保护的模式,都是政府投资。这是企业为主体引导整个水资源的管理模式。核心是一个企业对自身水环节的管理。企业对自身耗水的情况进行审计,他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节约更多的水。同时,即使他做到最好了,他可能会拿出部分资金修复一些湿地,保护水源地,重新让自然界多一点好的水。如果在一个流域层面内,一个企业做,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宝洁这样的企业和基金会合作,希望能够影响在这个领域里面的产业链一起共同行动。因为这个领域的水环境破坏以后,谁也得不到好处。如果领域水环境得到改善以后,大家都能获益。企业为什么愿意跟基金会合作,有这样的推动力。除了NGO组织和企业的产业链之外,跟企业相关的周围的社区、消费者和当地的政府最后影响整个流域的水环境。这方面是作为一个NGO组织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
主持人:宝洁为什么愿意与NGO主动寻求合作,而且合作是一年又一年,还会有新的长远的规划。
许有杰:来自可持续发展或者是环保的挑战,一家企业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有时企业更像是一个象牙塔,大家都是关在里面的。如果我们没有多看一些外面的世界,去跟更多人交流的话,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我认为跟NGO合作,我们公司又多了一个头脑、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个良心。虽然我们有一些内部专家,但跟NGO合作,好像多了一双眼睛,在我们看事情的观点有一些偏差的时候,由他们来平衡其实是好事。又多了一双手,比如说在我们最近的太湖水资源保护项目,我们就充分依靠他们执行的能力,因为他们是专家。我们有这个心,但是我们可能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能力,这样由他们来做会更好,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合作伙伴。一直说我们公司是一个有良心的公司,但是多一个良心也不错,有人及时跟我们说哪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企业绿化需要自下而上推动
主持人:尤其在推动企业绿色制造内化的过程中。有时候自上而下的推动在受阻的时候。自下而上推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从企业、NGO、消费者这方面去推动。接下来请教马老师。前几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国内30多家NGO组织共同发起了绿色选择消费者行动。期间发布了很多调查报告。在您看来,消费者对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制造的作用到底能有多大?如何推动消费者行使终端购买权来影响企业?
马军:企业追求盈利,好的企业追求长远的可持续的盈利。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影响,他们是老板、是上帝。如果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产品,他做出这样的表达的话,大多数企业也会按照这个方向作出推动。全球都是这样,但是在中国消费者的参与有一个特殊重要的作用。之前讲到,我们现在存在着执法不够严格,各种各样相关的机制还不是太健全。所以一些在国外有效的手段,比如说严格执法、法院系统、能源价格,这些暂时用不上。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自下而上的去推动就变得更为关键了。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要用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来弥补监管动力的不足。这种想法促使我们和20家其他的环保组织在2007年世界水日3月22号发出了一个绿色选择的倡议,倡议消费者要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大型企业要绿化他们的供应链、绿化他们的采购行为。从这个方向出发,我们沿着绿色消费合绿色供应链的方向做了一系列的绿色消费者的行动,和搜狐绿色也有很好的配合,很多榜单也在搜狐绿色做出了发布。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有相当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来自于社会公众方面的压力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对于一些大型的品牌,美誉度可能是他最有价值,他的核心价值所在。所以他很在乎,有相当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和NGO进行沟通,对曾经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说明。采取整改措施,有些甚至通过第三方审核证明自己已经改好,消除这些记录,这些都是很正面的。但是在第一波过去之后,前一百家来的80%都是跨国公司。中国本土的企业,他们还不是最大品牌的拥有者。这样一种公众的压力对他来讲也是有的。之前这些大型品牌常常说,在中国我不知道谁污染,谁没有污染,谁便宜我买谁。但是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就 把这些政府大量监管的记录搜集起来,形成一个可搜索的数据库。通过在搜索引擎输入任何一家企业的关键字,马上知道这家企业有没有在过去七八年的时间里有政府处罚的记录。
之后,我们和一些大型的品牌,到现在为止已经有数十家大型品牌经过反复沟通开始使用这个数据库管理他们的供应商。这里面包含了一些同样来自美国的大的品牌,比如说沃尔玛、GE、耐克、可口可乐、联合利华。他们都是定向的梳理他的供应商。沃尔玛每个月把他供应商的企业名单和我们的数据平台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影响到数以前计的企业。现在有数百家企业也来到中间。香港的易达衬衫生产企业,他也是其他大型品牌的供应商,他也是开始定期梳理对比名单,他发现了污染企业以后他要求必须整改,其中有一家企业叫南通一一衬布,是一家中国的企业,违反了水排放标准,当时亿达给他的说法是,要么整改,要么就不合作。之前不处理废水没事,一处理就不合算了。如果大量的建设和运行的费用加进去,他又觉得不合理。最后痛苦的抉择是放弃了。投入了很多钱研制了新的产品,这款产品用水量大减,排水量也减了很多,废水排放也减少了很多。最终COD的采访达到了政府给他规定的限限额。确实投入了140万元,但是通过节水、节能,最后把里面的热能循环回来,一年少烧400吨的煤。通过这些工作最后能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收回他的投入。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工作可以制造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可以通过供应链逐渐向更深的地方延伸。NGO通过这样一种工作,因为现在,NGO的绿色选择联盟已经扩展到了37家,大家共同关心这样的事情。通过这样一些共同的工作,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动力。但是下面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能够真正让我们的消费者更加关心这些问题。我们通过社足迹一些量化的计算方式,包括很好的认证,这些问题过于复杂的时候,你想让公众选择,他是无从选择的。必须要给公众信息,这些信息背后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他的前端又必须是非常简略、简化的,公众好理解。
主持人:许总,您认消费者做绿色制造选择的驱动力是什么?企业做绿色制造的驱动力是什么?
许有杰:最近我们通过和第三方合作调研,发现消费者对于环保制造产品持三种态度,其中有些人不管怎么样我会以环保为优先,这个产品好不好,或者功能好不好,价钱多少无所谓,有16%是这样的,我们称这类消费者为新奇消费者。但是主流消费者达70%的人还是希望,我不希望在产品功能和环境友好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我希望我购买的产品两者兼顾。所以我们最好的方式是在符合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同时,做到整个供应链过程是对环境友好的。不要让他们为了环保多付一点钱,也不因为环保而让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有任何的妥协。所以我们一直挑战自己,看有哪个方面可以达到最好的环保效果,或者是最大程度减少环境足迹的创新,我们会一直往这个方面努力。我们还有一小部分的消费者,10%的消费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我们也有义务让这些不关心的人开始也关心。我们会透过教育、透过跟媒体的合作、跟NGO的合作,对这部分消费者加强宣传教育,所以必须大家要一起同心协力来完成这件事情。WWF的专家也跟我讲,其实以我们这样人类的生活习惯,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半的地球,未来需要多个地球。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半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每个人多做一点,帮助他人,帮助消费者做出改变,每个人累积起来,不管是点滴的小事,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累积起来,全中国的每个人都做一点点,这样累计起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你要求消费者去改变他的习惯是非常难的,如果你能够在他的习惯里面融入让他能够同时做到环保的习惯的一些作为,可能会比较容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