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频道 > 绿色产经观察

第48期:低碳交通城市规划 从梁思成到卡尔索普

来源:搜狐绿色
2011年06月21日10:43

   绿色产经观察--第48期

  【搜狐绿色最新报道】“低碳交通”是指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自行车交通更是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谈起低碳交通就无法回避城市规划问题,在大都市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城市交通拥堵未来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状况。在强大的"城市化模式惯性"面前,"治堵"的人为空间极其有限。如何利用好这仅有的政策空间,对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的决策者来说都是个棘手难题。当前,以北京、上海为代表,中国的一些"堵城"正试图通过"需求管理"限制 私家车漫无边际的增长。但正如政府智囊们所担心的,"化解矛盾的手段,可能会激化更多的矛盾"。

  这一切与梁思成先生60多年前的预见惊人地相似,1945年梁思成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指出战后中国城市发展须避蹈西方覆辙,否则,“一旦错误,百年难改,居民将受其害无穷。” 梁思成在文章中提出的对策正是“有机疏散”的概念,即将一个大都市分为许多“小市镇”或“区”,每区之内,人口相对集中,功能齐备,区与区之间,设立“绿荫地带”作为公园,并对每个区的人口和建筑面积严格限制,不使成为一个”庞大无限量的整体”。

  1950年2月,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将行政中心区安排在北京古城西侧建设的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也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 他们所构想的北京市区,由古城区、行政中心区和商务区组成,相互以绿带隔离;各个城区之内,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跨区域交通被尽量减少。

  然而他们的建议未获采纳,预言也不幸成真。过去50多年间持续在古城之上建新城的后果是,功能过度密集的中心城区成为吸纳发展机遇的“黑洞”,城市的“大饼”越摊越大,郊区出现的若干个数十万人口的睡城更是恶化了这样的局面,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大师彼得•卡尔索普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规划主张,逐渐取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关注。他提出的城市愿景近乎消灭汽车:人们大量依靠步行和自行车就可以方便地生活,都市围绕公交体系部署道路和商业开发,精明的交通体系通过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幅度减少机动车的用量。大约几百米就可以抵达公共设施,并且穿行在公园、绿地之间,没有尾气污秽,更体现人的尺度。

  卡尔索普与中国并不陌生,他曾经在昆明、上海、青岛、天津、北京等地为政府和开发商做过城市规划指导。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12%的人靠私车出行的比例并不高,但中国的许多城市却已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美国城市发展得到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修路仍然会出现堵塞。所以,并不是拓宽路就能解决交通量剧增的矛盾。

  中国城市规划目前面临的危险是:围绕汽车来进行城市设计,使得车辆必须集中在主街道上行驶。超大街区设置,导致街区之间的距离太长,走路很困难,因此私家车出行率增加。而事实上更多围绕步行、小尺度的街区、建立在集中功能基础上的合理交通,在中国都有比较有利的历史传统。中国的要将大街区拆分,创造利于步行的街区。同时,公共社区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分散布置,社区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步行达到公交车站,并将城市水景、广场融入布局中。每个社区都要有完善的零售商业、绿地及公共设施。这样的设计才更人性化,更具生活气息,把城市设计得更加利于行走。

  大量的城市建设、人口转移,大规模的城市化,正在中国持续发生,而在西方,这样的过程几乎已经停止。因此城市规划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低碳交通理念能否得以实现,这也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彭晓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