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频道 > 绿色产经观察

第60期:渤海湾溢油事件凸显企业虚应环保通病

来源:搜狐绿色 作者:韩子遇
2011年07月07日17:02

  渤海湾溢油事件凸显企业虚应环保通病

  韩子遇

  渤海湾油田溢油事件,虽然在7月5日和6日,国家海洋局和康菲石油分别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公众做出说明,官方已经认定康菲石油为主要责任方,并公布处罚额度为20万元,企业方面也表达了对公众的歉意,但对于因溢油造成的严重的环境伤害来说,这些补偿显然远远不够。

  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溢油造成蓬莱19一3附近840公里的海水从一类水质恶化为四类水质。油田附近海域海水石油类平均浓度超过历史背景值40.5倍,最高浓度是历史背景值的86.4倍,溢油点附近海洋沉积物有油污附着,个别站点石油类含量是历史背景值的37.6倍。溢油最长扩散外缘线为38公里。 但令人震惊的不仅是现在能够确认的处罚额度仅有20万元,远远难以为这些损失买单,而且还在于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伤害后,康菲石油和中海油选择沉默长达20余天,不但没有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甚至至今没有直接面对公众说明事故详情,只有一个蜻蜓点水般的道歉。

  如果没有这次事故,不论是康菲石油,还是中海油,其在履行企业环境责任方面的表现在同行中已算不错。跨国能源巨头康菲石油一直宣称,企业一直把对环境、健康和安全视为企业对整个人类社会永久的承诺。而中海油作为大型央企、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之一,则强调“一直没有忘记身上的环保重任”,并在其官网自我评价认为,在中国海域海上溢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也留意到,康菲石油在中国会时常资助一些社会公益环保类项目,并与环保组织合作对员工开展环保教育。有国内资深CSR研究人士也对笔者表示,中海油在国内同行中,环境管理水平属于“相当不错”的。

  但就是这样的“乖孩子”,铸下了大错。见斑窥豹,从更深一层分析,实则凸显了企业界履行环境责任避重就轻的通病,做得总不如说得好,遑论那些对环境责任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企业。

  或许,企业普遍认为,自己的发展道路应当从“金”而“绿”,而非从“绿”到“金”,其自我认定的社会角色是赚钱,公众会给予足够的宽容度。但别忘了,环境问题绝大部分要归咎于企业,而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在眼下的阶段,企业对履行环境责任往往态度微妙。一方面,企业囿于政府减排目标的指令和有关政策的监管,对于环保事宜不得不做,一些环保投入还能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美誉,但大多数时候,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还是缺乏动力。毕竟,在政府因GDP考核而形成的地方保护“潜规则”下,中国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很低,公众绿色消费意识也依然有限。

  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会认为,扎扎实实进行环保投入,还不如直接找来环保组织,一起植树、捡垃圾,直接给自己“刷绿”。到年底,这些环保“投资”就变身为一份份漂漂亮亮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刷绿”操作简单,效果来得立竿见影,但这样的面子工程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又能有多少实效?这种重视苍蝇蚊子而忽视大象的行为并非少数,而相对于那些连这些投入和意识都没有的企业,我们还要感叹和称赞“聊胜于无”。

  无可否认,物质财富都是企业为我们带来的,但身处工业社会,它们也是自然最大的破坏者。不妨设想一下,当大把的真金白银到手,却见不到一股清流的时候,我们应当欢笑还是痛哭?

(责任编辑:彭晓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