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继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结伴而来之后,今年第14号台风“天秤”和第15号台风“布拉万”也双双袭向我国沿海。众多台风“扎堆”来袭,成为近期极端天气增多的最新注脚。
人们不禁要问:地球到底怎么了?地球“脾气”为何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气象局的有关专家。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气象专家匡耀求认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至今年八月底,虽然台风季节尚未结束,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产生的台风即已达到15个之多,其中有6个台风登陆中国。与去年同期相比,台风数量大幅增加。
【同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气象专家 匡耀求
今年台风季节刚过一半,到8月底就已经有了15个台风,今年的数量又比最近十年(的平均值)明显增加了。
【解说】据中国民政部、国家减灾办8月13日初步统计,受台风“苏拉”、“达维”、“海葵”影响,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12省(直辖市)3084.8万人次受灾,51人死亡,21人失踪,406.1万人次紧急转移;8.8万间房屋倒塌,50万间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55.7亿元。
与近几年的台风灾害相比,今年8月登陆中国的几个台风生成集中、风力强、雨量大、影响范围广且位置偏北,造成紧急转移人口多、倒塌损坏房屋数量大、直接经济损失重。
除了要应对密集登录的台风,人类也不得不面对其它多种极端天气。酷暑、飓风、严寒以及洪水,近年来几乎成了地球的“常客”。自今年年初,各种“几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频繁肆虐地球。
例如,自6月以来,恶劣天气袭击欧洲多地,人员伤亡总数达百余人,仅俄罗斯西南部洪水就已造成141人死亡。英、德、波兰等国的道路、建筑、财产也因恶劣天气遭受损失;在美国,持续高温造成数十人死亡;7月底,我国首都北京遭遇了60年来最强暴雨,造成70多人遇难。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近期各地的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密不可分,很多气候异常现象都可以从全球变暖中找到原因。
【同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气象专家 匡耀求
目前的极端天气主要还是可以从全球变暖找到原因:全球变暖导致平均温度上升,导致天气极端化,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当全球变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就会导致大气环流发生改变,导致西南季风和台风的迁移路径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可以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找到原因。
【解说】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告诉记者,全球变暖的速率在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并不均匀,高纬度地区比中低纬度地区升温更加强烈,这影响了大气环流的正常运行,从而容易引发更多极端天气。
【同期】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 杜尧东
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并不是均匀性的。在北半球来说,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升温是不同的。高纬度地区比中低纬度地区升温更加强烈,这样就导致中高纬地区径向环流有所减弱,中高纬地区的西风基本流减速。而西风基本流一旦减速,中高纬地区的“槽”和“脊”移动就会减慢,并且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解说】根据气象学者研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是极端天气多发的原因之一。
【同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气象专家 匡耀求
城市的暴雨和洪涝灾害,除了全球变暖之外,还有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还有地表的覆盖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吸收量和散失量不平衡,导致区际城市热量比较多,产生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导致暴雨比较集中在城市区域。
【解说】极端天气的增加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专家认为,水利、农业、林业、能源、健康和旅游业等与气候关联度较大的行业将首当其冲。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当下,极端天气的频发更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多变数。
【同期】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 杜尧东
以前主要是影响农业,现在可能是影响工业,还有城市用水和生态用水,所以是我们现在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事件。
【解说】以旅游业为例,极端天气会给旅游者造成多重障碍,导致人们不愿去旅游、不能去旅游、不敢去旅游。
【同期】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 杜尧东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也影响旅游的客流量,比如说,高温热浪、寒冷天气、干旱,主要是通过降低气候舒适度,导致人们不愿去旅游;大雾、雪灾主要通过阻断交通,导致人们不能去旅游;暴雨、洪水、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天气,常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导致人们不敢去旅游。
【解说】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导致人居环境发生改变,加剧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高温热浪、灰霾等现象,增加了多种疾病的发病率,从而威胁人体健康。
杜尧东等气候专家相信,极端天气是地球对人类社会的“拷问”,其影响的严重性不仅取决于极端天气本身,还取决于承载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因此,管理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主要是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并提高对各种潜在极端天气不利影响的应变和应对能力。
【同期】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 杜尧东
我们目前还无法控制极端天气,但至少可以减灾防灾,增加抗灾自救意识,建立完备的预警体系。
【解说】专家也表示,在极端天气多发时代,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公众,都有责任尽最大努力提高防灾避险意识,把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害减到最低。
【同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气象专家 匡耀求
气象部门应当改进观测和预报的准确度,及时准确地发出预报、预警。老百姓就要做好一些防范准备,遭遇极端天气的时候,最好就是要待在比较安全的地方,比如待在家里,减少出门。
新华社记者张建华、田建川、董玮(实习)广州报道。(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