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具体的谈判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一个最主要分歧是资金,谈判到现在,资金问题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能不能帮我们分析一下?
李硕:首先硬币的两面,硬币一面是气候变化要求的减排,硬币另一面支持减排的方法,比如说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这两方面的联系非常紧密,从资金这一块来说,拿减排和资金来比的话,谈判的进度,资金是落后的。从对资金透明度来讲,如果读所有条款,对每个国家减排的透明度的规定,感觉会是一场混水,出差的费用假如也算进去,那就是很不明确,很不清晰的一个体系。
资金的问题简单讲2009年的时候,哥本哈根达成了一个协议,第一,先启动2010年到2012年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哥本哈根写了非常精妙的一句话,2020年之前要撬动一年一千亿美元的资金规模,没有说2013年到2020年之间每年应该有多少资金,法律层面上讲可以是一年一块钱,或者一年一千万,一百万都可以,但是这从情理上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去年多哈谈判有这样一个讨论,气候资金的问题,是在2013年应该不低于快速启动资金这个规模的,三年三百亿美元这个规模的。这些都是在2020年以前资金的问题,谈判的时候把谈判的机制划在2020年以前。谈到2020年以后的资金怎么办,会有各种各样的遐想,比如谁应该出资,中国要不要出资,中国要不要出资给其他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应该出多少。这个规模应该是不低于2020年以前,还是跟2020年以前持平?资金透明度怎么保证?私营资金跟公共资金应该怎么样做一个平衡?多少从国家财政里面出?有多少碳市场?资金用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减缓上面,还是在适应上面?支持什么样的国家,是总体的发展中国家都支持,还是有针对性的支持不发达国家的团体?这个是资金上面的另外一方面的故事。
还有刚才谈到资金的钱,有多少钱从哪来,用到什么地方去。资金还有一层机构建构问题,2010年决定建立绿色气候基金,这个基金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基金,第一个专门用于去覆盖气候资金的一个机构,在那之前,UNFCC框架下面有几个可以覆盖资金的主体,但都不是专门用于融资气候资金的。总体来讲,我们有一个预期,理想状态下明年某一个时间下面会有一个初步的注资了。这个注资指覆盖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而不是基金本身来运营维护的前期初始的资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