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瑛:今天是一个华沙大会的媒体的行前会,作为前记者,我就在想,华沙大会感觉并不是很重要的会,我们去报道什么?其实华沙是一个我们迈向2015年达成一个协议之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可能华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会,这给我们报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并不是把华沙大会放在这一年来看,而是放在一个更长期,甚至2020年之后,这样一个长的时间段来看华沙大会的重要性。
第二个我就在想我们能报道什么?除了大会之外我还想强调比如说刚刚出版的IPCC第五次报告,这些报告奠定了国际谈判的基础,它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报告中如何界定气候变化人为引起的这种因素的可能性,或者它对生态系统,或者说气候系统的影响。这个也是一个关注的点。
第三个既然去了华沙大会,我觉得有一个值得学习或者能学的很多东西的地方是各种各样的边会。各种各样的边会会给我们一个机会,能够跳出主会场,跳出政治家谈判博弈的地方,我们去看比如说有一些双边的事情在发生,有一些机构所引导一些不管是自愿的,或者其他减排的行动在发生,航运减排,航空减排这些都可以通过边会去了解到,这个对于推动主会场内的谈判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们作为媒体也是需要去关注的。
我最近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我们在报道气候变化的时候,可能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第一个立场中立的问题,最近这几年发改委气候司其实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去跟媒体,跟NGO交流。能用放下身段这四个字来形容,09年以前他们不太爱理媒体,不太爱跟NGO接触的,他们跟媒体,跟NGO互动的增加是一个好处。但是另一方面可能会在一些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独立的判断,或者说我们独立的思考。因为毕竟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是各个国家都需要做出努力的事情。那么它不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立,七十七国集团跟欧盟,跟美国之间的博弈,我想我们心中可能在做报道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全球化的或者说一个多边思考的框架去看中国在全球谈判中的角色、位置跟定位,这个可能是比较重要的。
第二点我想强调的我们看过去几年媒体对于气候变化的报道,很多是强调政治谈判的一个重要性。或者说它可能是更对我们读者的胃口,一听说是发达国家压制了发展中国家,然后谁欺负了中国,这样的话题大家觉得很感兴趣。我想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议题,那么作为媒体鼓励大家更多的挖掘它的科学性的一面,包括多去挖掘极端气候变化跟温室气体的排放关系,包括粮食减产跟气候变化的关系,把这些气候变化议题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问题,而不是报道一些政治家坐在一个会场里进行各种博弈,密谋的一些事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