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绿色

旱灾反思,不应止于水命题

  今年的“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北方多省份遭遇干旱,这次罕见的大旱也为冬麦粮食产量带来隐忧。干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水命题,它牵动着整个三农问题的脆弱神经。

中国式缺水:年年治年年不治

冬春旱情背后,是多年积累的重洪涝轻干旱、多建设少管理的治水痼疾...

留住指尖水流 你可以做的更多

研究显示日常用水中,有2/3的水都是因为用水习惯问题而被白白浪费...

一号文件能否解决体制性缺水?

"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微博热议:有奖征集节水金点子

提交日常生活中的节水金点子,赢取价值68元3M触控式节水阀大礼...


  搜狐绿色联合3M中国有限公司面向网友征集"节水金点子"啦。
  自2011年3月1日至3月22日,只要您登陆搜狐微博,关注@搜狐绿色,并以#节水金点子#为话题发表微博。您可以提交你任何关于节水的奇思妙想,点滴感悟。
  我们会向100名"金点子"幸运网友赠送奖品,奖品是3M One Touch节水阀一只。所有别出心裁的节水妙招都将在搜狐绿色频道和3M公司网站(www.3m.com.cn) 同时刊登,我们和您共同分享节水创意生活的无限可能!

  我们将于在2011年4月10日公布幸运网友的微博名,并通过微博私信与您取得联系,安排奖品的快递事宜。请务必关注@搜狐绿色

自然原因 水资源短缺

  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冬季降水少是黄淮流域季风气候区的正常现象。
  今年相比常年平均来说偏少,而且长时间没有降水,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

历史原因 水利设施薄弱

  部分地区仅仅依靠政府财政,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现在的水利工程都是在吃老本,大都依赖四五十年前修建的设施,而且老化相当严重。

强骨骼弱血管

  大型水利工程多,中小型水利工程少,骨骼重要,弱血管同样重要。
  在大型灌区设施建设上,中央每年投入资金都比较充足,真正卡脖子的,在于田间工程。

人为原因 深挖地下水

  为了解决缺水难题,村民组织起来,对将要干涸的井进行深挖 。
  连年干旱农业用水量大,广打抗旱井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地表裂缝发展

保护水资源应从源头做起

  中国西南山地以及邻近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几乎所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亚洲水塔"。她的命运和生态状况影响着中国、东南亚和南亚的近三亿人口,而这一区域正受到植被破坏、湿地退化的威胁。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2007年,3M基金率先斥资100多万美元开展"饮水护源 和谐共赢"中国淡水保护项目,开启了基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淡水保护项目在中国的探索进程,第一阶段初步选定云南省丽江市进行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母亲水窖 大地之爱

  母亲水窖是一项集中供水工程,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1年开始实施的慈善项目,重点帮助西部地区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十年间得到来自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协力支持。

指尖留住45%的水资源

  研究显示,在日常用水中,实际消耗的水量并不大,约有2/3的水都是因为人们习惯性的"长流水"而被白白浪费。3M省水阀能在不改变人们用水习惯的前提下,轻松实现平均省水45%的功效。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财政资金仅占40%左右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大约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而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整个国家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而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

  • 基础设施上溯
    上世纪50年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资本投入不多,但集中人力投入兴修了一批黄淮海为代表的水利工程…

  • 因气象灾害
    年减产千亿斤

全国的粮食生产因为水利"软肋",每年因气象灾害的损失高达1000亿斤左右…

  • 北京连续108天
    没有降水

自去年以来,持续少雨使华北、黄淮等地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其中北京长达108天无有效降水…

时间
涉及省市
旱情
2010年[最新]
西南地区持续干旱
严重旱情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6130多万人受灾,旱区群众接受各地各界援助的同时踏上艰难寻水路。目前,部分旱区绝收后面临口粮危机,旱情缓解要到5月下旬。[详细]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
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都是因为一个字:水。[详细]
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
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详细]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
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详细]
2005年
华南南部、云南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
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0年
多省
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国家有重洪涝 轻干旱的传统

  和防洪相比,抗旱工作应急速度相对较慢。原因在于,洪涝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较大,而旱灾则更像慢性毒药,没有洪水来得快。因此,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洪上,对抗旱的投入相对不太足

用水难点卡在最后一亩地的距离

  在大型灌区设施建设上,中央每年投入资金都比较充足,真正卡脖子的,在于田间工程。直接把水引向田间的斗渠、农渠以及无数的毛渠所需要的资金,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各级财政资金的视野。

多部门掌控资金 管理效率低

 在一些地方造成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对条件好的地区,资金趋之若鹜;条件差的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加之缺乏配套资金能力,中国抗旱工作存在的诸多难题,归根结底,在于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

抗旱成本高,农民舍不得浇灌

  当前受旱耕地中还有部分望天田没有灌溉条件,部分灌区也由于水源短缺、渠道淤积、抗旱设施损毁或不配套等导致抗旱浇地能力下降。因此,抗旱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地区农民主动抗旱意愿不强。

体制性缺水问题仍然严重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社会应有效建立多种合理的水使用秩序,或者水管理制度。

干旱使粮食安全面临隐忧

  旱灾反思,不应止于水命题,其背后是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缩影 。伴随着粮食进口大量增加,保障自身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增加粮食储备,降低国际市场和天气影响导致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

一号文件能否解用水之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各地土地出让收益悬殊较大,需要通过省内资金调配或者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加以平衡,能否真正落实也存在隐忧。

引入以金融信贷为主的融资

  据估算,农田水利建设的总欠账高达3万亿元以上,能够“足额投入”还是理想状态。即使每年投3000多亿,也需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把整个农田水利体系建设起来,才可能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用水安全问题。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5:蒙牛红黑榜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4:服装大牌供应商涉污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3:大旱暴露体制性缺水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2:苹果有毒你知道么?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1:减排不能绑架百姓生活

声明:本专题为搜狐绿色频道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专题策划:史少晨、彭晓明 编辑:殷晓妍 设计:李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