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绿色


近日,“PM2.5”这个名词再次被各大媒体热议,先是环保部劝告"个别(美国)驻华领事馆停止发布空气质量信息",称此举干涉中国内政,随即引发中美之间就美方是否有权发布监测数据的舌战。其实空气质量监测只是科学监测没有必要上升到政治层面,环保部门应该直面空气污染现状,而不是用一份遮掩的报告来自欺欺人,当然就更不必对别人发布的报告耿耿于怀了[详细]


2011年12月2日至11月5日,北京朝阳区CBD核心区到中国传媒大学一带的空气质量
2011年10月31日,两位游客在浓雾笼罩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行走

PM2.5数据发布纷争

2012年6月5日,年年选在世界环境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新闻发布会出人意料地结束于淡淡的火药味中。PM2.5数据发布的问题被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上升到两国外交的高度,即,美国大使馆监测和发布中国首都的空气质量是干涉别国内政,而且涉嫌违反国际公约。

随后美国国务院回应称,美国发布的数据只是为在中国的美国公民提供信息,没有干涉中国内政,因此不会停止发布相关数据。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唐纳还表示,如果中国也发布美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美国不会反对。面对美国的“盛情邀请”,中国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称中方无兴趣公布美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将此次争论推向高潮。

撇开政治,丢掉面子

就中美在PM2.5问题上的打架,知名评论家曹林说,老百姓不喜欢泛政治化思维,而只关心自己每天吸到肺里的空气是不是符合标准、会不会伤身体。玩政治是政客的事,“呼吸到新鲜空气”才是环境问题上老百姓最大的政治。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公布的数据谁更符合实际,自然有大家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做检验,大可不必上升到大政治甚至外交的层面,更何况实质上说为了那点儿所谓的面子,就更没必要了。

实际上,从技术本身来看,美国大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一定程度上的确放大了真实的空气质量,但是,空气污染这个问题本身,我们无可回避。其实,有些时候正是因为官方监测跟不上实际情况,才导致民间、非正式的其它数据纷纷涌现。空气质量糟糕,这不是个该不该他人插嘴的面子问题,而是个不争的民生事实。环保部门最应做的是抓紧部署,用行动说话。

中美监测北京PM2.5数据比较
2011年7月起,只要在苹果手机上安装一个软件就可看到美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
中国对美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说“不”

美国PM2.5数据疑似“哈哈镜”

在中国,美国大使馆每小时都会发布PM2.5浓度值,然后换算成相应的空气质量指数,并给出相应的健康影响提示,如“良好”、“极不健康”、“有害”等。这就是中国许多公众获取的美使馆空气质量信息。

这原本对于中国并不完善的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是一个促进。但是,通过仔细查阅美国环保署关于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发现,即使是在美国本土,对于PM2.5的计算,采用的也是24小时均值。而美国大使馆在中国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却是以每个小时为单位,因此会出现忽高忽低的数值。

简单来说,如果以24小时平均值计来看,一天的空气质量是“不健康”的话,那么每小时滚动发布的数据中就会有很多个“有毒害”、“极不健康”、“对敏感人群有害”,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情况。

中国PM2.5数据疑似“遮羞布”

空气质量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显然不在美国使馆的公布方式上。其实,当美国大使馆使用“放大镜”来看中国空气污染的同时,中国政府却用遮羞布来掩盖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或许担心,PM2.5监测数据太难看,市民不答应,城市形象会受损。

现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PM2.5,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但选址布点就有疑问,曾有媒体报道,多地过半PM2.5监测点在公园、学校等空气状况相对较好的地方,让人们为环境数据能否不再“自说自话、雾里看花”捏把汗。

在中国民众已经能因为连续的灰霾天感觉心情压抑的时候,中国政府公布的信息却依然显示:空气是“良好”的。因此,民众很自然地就会质疑官方公布的这种数据,同时从情感上去相信一个告诉你情况确实如你所见那样糟糕或是更糟糕的信息。

美国标准严格程度超中国近两倍

对比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即便是2016年起实行的新标准,我国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新标准规定,PM2.5的年平均浓度限值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美国标准严格程度超过中国近两倍。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PM2.5标准与国际低水平接轨是国情需要。中国不可能超越现实,在PM2.5等环保标准方面,还只能同较低水平的国际标准接轨。

如果说低标准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中国光明磊落义正言辞地“指责”美国监测数据不合法则有些欲盖弥彰的成分。政府有权发布空气质量报告,但没有规定其他组织不准发布,一般而言,法无禁止即为合法。如此看重美国使馆发布的数据本身就是对自己数据不自信的表现。

工业区排放的废气是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

在这次中美论战中,环保部门似乎混淆了空气质量本身和对其进行监测的报告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空气质量报告”都应该是以保证居民健康为目的。我们需要的是有保障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一份自欺欺人的空气质量报告。

相比于对一份报告的耿耿于怀,环保部门更应该做的是直面空气污染的严峻事实。解决燃煤发电和汽车尾气这两大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

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电力可以减少电网对煤炭的依赖,当然在发展清洁能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但这是努力的一个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潮流。

对于汽车尾气污染,不妨尝试发展电动车,用电动交通工具取代汽车,从而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但是,仅仅通过市场的力量和人们的觉悟来实现这种变革恐怕有一定难度。政府应开征燃油碳税,用此项收入支持发展电动车,推动经济变革。



某学者曾有一句无奈的名言:管不了温度,难道还管不住区区一个温度计么?对于空气质量监测部门来说,此话看上去依然适用。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哪个数据更接近生活实际,可由大家的感受去体验,完全不必上升到政治外交这样的高度。对别国数据的过分在意就是对自己数据的不自信,只有直面空气污染现状才是解决问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