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绿色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将于今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饮用水“新国标”的水质监测指标从之前的35项提高到了106项,同时对接国际标准也获得了大幅提升,相关专家对此表示乐观,表示“新国标”将力保国家水安全。

  然而在"饮用水“新国标”看似严格的背后却暗藏玄机",如不严格执行,只是多一件“皇帝的新衣”而已。那么这其中的问题在哪?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饮用水“新国标”的强制实施呢?

  中国饮用水水质标准变迁图(1928—2006)

新国标水质检测指标由35项增至106项

我国通行多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于1985年,总项目为35项,有机项目为4项,与当时水污染主要是无机污染的现象相吻合。但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不少地方的水源水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浓度大幅增加,此时老国标对有机污染物的轻视则成为水质检测致命的漏洞,也就是会出现污染水也合格的怪现象。

新国标修订的8项指标,都是将限值下调得更严格。其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指标数目增加最多,由原来的5项增加到52项,而检测的总指标数目也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检测标准更加严格毋庸置疑,同时对有机污染物的重视也顺应了水污染类型的变化。

新国标首次明确提出生活饮用水的定义

新国标对生活饮用水的定义是供人日常生活的饮水和生活用水。新标准的一大进步就是提出了生活用水应符合标准,以免危害人体健康,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所严重忽略的。有资料表明,人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水中物质的含量占水中物质总含量的60%左右,而通过饮用吸收的量也才占20%或30%左右,若长期接触不安全水,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

新国标的制订不但考虑了人们长期饮用和生活用水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考虑了由于水质被输配水管道的腐蚀而对人体带来影响的因素,所以,符合新国标的饮用水在饮用、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都是安全的。

饮用水新标准与国际接轨

新标准是在我国水质现状基础上结合世卫组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进行修订的,这契合了自来水水质与国际接轨的理念。从各项检测指标的严格程度来说,新国标至少已经不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甚至有一些指标还追上了世界水质标准最严格的欧盟。

  自来水合格率83%,不合格自来水流向何方
  新国标出台,将统一饮用水标准
  新国标把致癌水溴酸盐列入检测项目

水质检测能力不足

2007年颁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延期到2012年才全面执行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水厂的检测能力不足。在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仅有40%城市有能力检测106项全指标,地级市、县级市全部需要送检,大批县市水厂连常规指标检测能力都不具备。一次全面检测费用约2万多元,即便具备检测能力的自来水厂一年也只做几次检测,不是天天做。

自来水厂本应该天天检测自来水中的组成成分,如果一年只检测两次,那么这样的合格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比之下,德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检测都不只是一天一次,而是每小时一次。

自检自测只能“自说自话”

媒体称自来水合格率仅50%,即便是住建部给出的合格数据也只有83%,然而从各地方城市相关单位的反馈来看,几乎是全部合格。这样的悖论就牵涉到水由谁检测的问题。

现在各地的核心水质检测中心绝大多数在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上隶属于当地自来水公司,所以水质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并不高。这跟原来公共服务的供水体制是有关联的,原来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做,政府的检测中心依托自己政府的机构,这可以理解,但是现在企业改制、企业运营已经开始推广,这个时候检测机构就必须要独立起来,但是现有的财税体制没有一个支撑独立检测的自成体系。

除了检测机构不独立,相关部门在水质管理上职能也不清晰。在出厂水水质管理问题上,卫生部门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而建设部门负责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的管理对象是一致的,职责往往难以分清。饮用水标准之所以长达21年没有修改也是因为卫生部与建设部等部门未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

水质检测只针对出厂水?

目前我国的供水水质测定都是以出厂水水质为主,入户水龙头的水质状况却无从知晓。即便从自来水厂流出的水可以达到高标准,但由于我国管网老化,经过处理的水从水厂流出后还会经历二次污染,这也就导致了从水龙头出来的水质可能与所检测的出水厂水质大相径庭。因此水质检测不仅要测出厂水,同时还要包括水源水和末梢水。

  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图
  疾病防控中心应发挥第三方水质监督职责
  新国标出台后,中国直饮水时代何时来

水质检测机构实现独立化

中国仅两三个城市的水质监测单位独立于水厂,其余监测单位,哪怕是住建部水质中心的国家监测站和地方监测站,均由地方水厂内部水质监测室担责,“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想要获得真实可信的数据就要用交叉互检代替自检自测,必须使水质检测单位独立于自来水厂,建立第三方对水质指标的监测,这个第三方的基本标志是它的经费来源、人事关系不能隶属于供水公司,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由第三方和水厂每天共同抽取水样,化验后及时向市民公布水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报喜不报忧的局面。

水质不达标不能装“鸵鸟”

当前局面是,水厂水质报给自来水集团,集团再报当地政府部门,虽然各地卫生部门也有一套水质检测系统,但水质数据主要在本地卫生系统内报告。两套系统都由当地政府控制,数据基本不对公众及时公开。连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也对民众遮遮掩掩,水质、供水成本和政府投入自然就是笔糊涂账。

部分重点城市,官方会定期在媒体上有限公布水质数据,然而即便是这些公布的数据,也大多是科学指标,老百姓看不懂,水厂和官方都没有解释,因此在增加水质检测结果透明度的同时也要让水质指标变得亲民一点,让公众看得懂,这样公众才能进行有效监督。

加大检测设备投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水质标准提高后,检测能力如果跟不上,也就无法判断水质是否达标,执行新标准便成为空话。因此,提高水质检测能力是施行新水质标准的主要任务。为适应新国标,供水企业必须加大水质检验室的建设投入,同步提升检测技术水平。

新国标的出台自然会使供水成本随之上升,供水价格上涨压力也会增大。而供水价格调整不到位一直是供水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这对供水企业的发展又形成了制约。国家提出拉动内需,提到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就是没有提到供水,目前供水企业既有公益性质,又自负盈亏,因此难免显得步履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专门投入一笔钱,建设各地的水质检测设备,增加检测能力。同时,也可以科学性提高水价,这样水价虽然涨了几分钱,但是能安心喝上自来水,也就可以省去了买桶装水喝的几十元钱。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10:水源污染:工业是首祸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9:汽油标准与品质之争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8:中国地面沉降之灾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7:水泥行业的环保紧箍咒
知底有声系列回顾

Vol.06:欧盟碳税中国如何拆招


声明:本专题为搜狐绿色频道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专题策划:史少晨、闫玉奎    编辑:闫玉奎    设计:李文慧    UE支持: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