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绿色编者按】:近些时日,各大媒体聚焦干旱问题,全国人民抗旱救灾。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全球气候变化,有人说是暖室气流,也有人分析是城市膨胀人口增长过快导致。此次大旱究竟原因是什么,会给粮食安全、能源、气候带来哪些改变?搜狐绿色联合绿家园绿色记者沙龙请到北京水问题专家王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室主任姜克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为大家解读干旱问题。
相关阅读:王建:从全国大旱看北京水危机及面临挑战
林而达:气侯变化会威胁我国粮食的供需平衡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室主任 姜克隽
姜克隽简介: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室主任。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北京能源学会理事,中国人文环境协会(CNC-IHDP)成员。他先后承担和主持主要科研项目27项,在18个 项目中担任课题组长或副组长。
姜克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室主任):刚才王建老师讲的对我的启发也非常大。北京市要上升到水的结构,都有可能要改变未来我们的经济结构。我们想向媒体的同志们传递出重要信息。
我的话题先从气侯变化开始,最近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气侯变化下面的能源,或者能源对气侯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们现在老发展经济,中国比较多的考虑GDP,但是不要忘了,GDP只是体现你生活指标中的十几个中的一个。但是中国现在犯的错误就是急着搞经济活动,就忘了其他的很多东西。我们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结合起来?这是我的出发点。
我在给广东香港做的研究,比如说海平面上升,对它的淹没面积。上升30厘米的时候,淹没的面积是五千公里。现在上升30厘米基本上是已经不可避免。
我们比较多的在提什么叫低碳经济。这对中国变得比较困难,是不是中国没有机会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我们从城市来理解,低碳是指,如果在你的基础建设、经济构建和技术运用方面都做到最佳,我们有可能把它低为低碳,如果要达到欧洲的低碳,中国的钢铁产量必须要下来。这是刚性的。因为国家要继续发展,钢产量要继续维持十年二十年,即使维持在6亿吨不变的情况下,这6亿吨钢,16亿吨水泥,每一吨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系数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想让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国有能力的基础上,尽我最大的能力减排二氧化碳,我们也可以定义为低碳。不然的话,你的定义那么高,发展中国家根本达不到。
按照中国这种定义,实现低碳的途径,一个是首先要控制我们高耗能产品不要太快的扩张。能源和水都是这样。要把这些统一起来考虑,感觉我们低碳经济的急迫性更强。北京这种条件,其他省市都复制不了。去年我们第三产业的比例又上升了三个百分点,达到73%左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也在给广州做,广州现在比较悲惨,原来他是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机遇。这个东西是一个双刃剑,他抓住经济机遇了,把广州的经济结构调整成这一次被经济危机打击最大的一个。他的经济体系都是非常初级的,他非常享受这种东西,就不愿意往高处走。北京和浙江都做得比较好,浙江没有办法和广州竞争,逼得他往高处走,所以他这次受到的打击就小。我们争取在2030年左右,中国工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是非常高的一个要求,但是这是可行的。特别是改善能源、改进技术、同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们现在更研究做低碳经济的效益。以前是看做低碳的挑战、困难是什么。实际上它里面存在着很多机遇。比如说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很少有发达国家的经济非常发达,又是高耗能的,又是低能源的。它都维持在能源架构比较高的层次上,逼着资源体系往高的层面上转。我们希望中国的工业界利用这次机会,把制造业做成在某一些领域里面,要成为世界最领先的。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现在低碳经济的政策已经做了很多了。但是很多情况下没有探讨,比如说国内的节能,能源目标的政策。从96年底到现在已经公布了一揽子的能源发展政策,这都是低碳经济。包括我们自己在研究,针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政策和节能政策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下一代,比如说出现明显的二氧化碳减排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能源效率2030年能够达到世界最领先了,之后怎么办?我们需要一些重大技术的突破,一般技术的开发周期都是在20到30年。如果我们指望2030年技术有重大突破的话,必须要现在大规模的加大技术研究的开发和投入。以前我们更多的比较享受技术从其他国家买来图纸,很快的学习,变成我们自己的产品,但是最近我们也在做技术转让。我们发现这和刚才广东的形式有点类似。买技术很容易,反而使你变得懒惰。你处于一种总在买技术的状况里面,买了一轮,外国的企业又在开发新一轮,还要买。因为你自己没有能力开拓新的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考虑现在比较昂贵的技术,但是未来可能比较便宜,可以让中国的企业来做。
京都议定书里面尝试给一些灵活机制,比如说发展中国家怎么参加减排,你可以出售份额,获得一些资金、技术,但是现在看来并没有出现太多技术学习的效果。
哥本哈根议定书现在还不知道,看今年12月份是不是能够按时出台。对于我们研究来讲,我们争取在10月份,其他国家拿出对策方案的时候,能够提供比较好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敏感、热点的问题要大胆的说出我们的想法。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