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绿色编者按】:近些时日,各大媒体聚焦干旱问题,全国人民抗旱救灾。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全球气候变化,有人说是暖室气流,也有人分析是城市膨胀人口增长过快导致。此次大旱究竟原因是什么,会给粮食安全、能源、气候带来哪些改变?搜狐绿色联合绿家园绿色记者沙龙请到北京水问题专家王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室主任姜克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为大家解读干旱问题。
相关阅读:王建:从全国大旱看北京水危机及面临挑战
姜隽克:干旱让我们反思经济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所长 林而达
林而达简介:中国农科院博导,1947年4月生,辽宁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历任助理研究员(1982)、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88)所长(1993)。还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所所长、兼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林而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气侯公约制订的三个目标,其中第一个就是要避免粮食生产受到威胁。我计划讲四个内容:
第一,中国农业对气侯变化的影响高度脆弱。看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中国的农业对气侯变化非常敏感。
第二,农业应对气侯变化应该以减灾和减少气侯风险为主。可能学者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气侯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第三,气侯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介绍关于对未来粮食安全的预测是怎么做的。大家也就能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可靠的程度,还有多少不确定的程度。
第四,农业适应气侯变化的行动很紧迫。
先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粮食安全?我这里是比较狭义的,就是粮食产量。水稻大约是2亿吨,小麦和玉米大约是1亿吨,07年小麦是1.2亿吨。这是我们吃的主要的粮食,另外还有其他的粮食,总产受单产和土地影响,单产乘以土地,如果土地不能保证,单产就要继续提很高。农业部门压力很大。农民压力也很大。所以为什么要保证18亿亩耕地。这个趋势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里面含了很多内容。
(图1)
(图2) |
现在的问题是气侯变化的影响是什么。有专家分析,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大约前二十年的资料,刚才这两个图是说粮食产量一直在上升。可以分析出大约7%到26%是气侯变化的不利影响。或者说没有气侯变化的不利影响,还会再高。一个看法是中国至今是气侯变化的主要受害国。现在的气侯变化还主要是发达国家造成的。至今为止,我们遇到的这些不利的影响,反映在中国农业的各个领域。气侯变化主要通过温度、水来影响粮食生产。国际水稻所一个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一篇文章,他做过实验,晚上的最低温度升高一度,水稻产量下降10%。当然,如果是白天的温度升高,就会缩短生理期,也减少产量。农业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一边种粮食,一边在采取行动应对这些变化。我现在想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气侯变化专门引起的例子。干旱、洪涝这些变化,可能学者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是气侯变化引起的,有人觉得不是。这个例子是完全因为气侯变化引起的。由于冬季变暖,这次干旱的地区,河南、安徽、河北这些冬小麦的产区近些年冬春小麦冻害问题,冬小麦分几种,要完成春化生理过程,必须要零下十几、二十几度的低温,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必须改种春性的品种,因此遇暖冬会发育提前,降低了抗寒性,春季再来一股不强的冷空气,就会受冻。2001年以来,几乎年年,最严重的是05年,受灾五千万亩,五百万亩冻死,损失20亿元左右。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病虫害,农业病虫害的损失,一个是麦蚜虫越冬数量,在黄河流域增加4到60倍。长江流域增加约10到138倍。原来在南方的小麦赤霉病在黄淮流域和陕西关中灌区有明显发展趋势。我国农业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农业总产值的20%到25%。
看这张图(图1),下面红色的是过去五十年温度上升,上面是农业受灾的面积,大约五千万亩左右。一共是1.2亿,这占了三分之一。其中旱灾是最严重的,98到04年间,旱灾的损失占GDP1.2%,涝灾0.8%。这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
最近这三年,08年冰冻雨雪灾害,受灾面积更大。对农业来说,受灾害增加的趋势是确定的。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气侯变化的影响。有人说不全是气侯变化的影响,但是有气侯变化的影响,我们就要考虑来怎么样减少损失。
(图3) |
关于气侯变化对全球粮价的影响。右上角的图,这里IPCC用了五个模型来说明在升高一度到五度的区间,全球的粮价如何变化。在升温一到两度的情况下,全球粮价会下降,供大于求。两度到三度,是波动的时候,三度以上,全球的粮价受气侯变化的影响因为供小于求,要全面的上升。这个结论是2007年就出版的报告。但是在2007年发生了全球粮价的突然的暴涨。当时我们做了预计,估计到当时的粮价是气侯变化引起的,是因为澳大利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法国、欧洲国家遭受了旱灾,他们减少了粮食出口。再加上石油价格的暴涨,引起了这一轮的暴涨。这种暴涨刺激了粮食生产,很快因为油价的关系,现在的国际粮价是在下降的。说明现在IPCC的结论没有错,人们在担心将来会不会供小于求。
中国对现在气侯变化的影响我们关注了。未来对气侯变化的影响我们只能用模拟的方法来做预估。用的作物模型,这种作物模型是在气侯模型的驱动下,这种作物模型是根据现在作物实验的情况,对未来的技术、对未来的土壤、水分都做一定的假设,把全国分成四千多个小格,五十公里一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因素都不一样。进行了模拟,模拟的结果分成2020、2050、2080年,高排放的A2情景和中低排放的B2情景。灌溉条件和不灌溉条件。高二化碳浓度是全面的考虑还是不考虑。这样得出的结果可以分出全国不同的分布图,红色的是增产,绿色的是减产。归纳出全国的数字是这样的。
我做了全国主要的小麦玉米水稻的粮食产量预测。这是水稻不同年代的产量,不同的影响。归纳整理起来,气侯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模拟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前提下,产量是不一样的。这是只考虑气侯变化的情况,在2020、2050年也是不一样的。未来在大气中,随着气侯的变化,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了,对农作物会不会有正面的作用呢?我们假设它有正面作用。气侯变化对粮食生产就是正面的。但是如果你再考虑到气侯变化还会对降水有影响。他们又完全变成负面的了。如果考虑了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和水,它还是正面的,但是如果考虑了土地利用的变化,又是负面的为主。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了,在黄线附近,有正有负,是负面为主。这是现在研究的结果。
(图4) |
这其中有一个是水的管理情况,这是不确定的。尽管也可以用驱动水模型来说明未来的降水是什么样的,径流是什么样,也可以计算生态需水、城市需水是什么样,但是这种预计还是具有不确定性。基本预测是未来水会增加,但是农业用水会减少。这是在B2情景下2050年水稻的产量会减少。
二氧化碳高浓度的有利影响到什么时候会被抵消?在科学界有置疑,认为现在科学的结论,可能高估了50%。因此,现在还有大概三十多个台站在开展FACE研究。我们在昌平做了这个实验,中国只有两个FACE系统,一个在无锡,一个在昌平。昌平我们做的实验是大豆和小麦,在蓝管子的系统往外喷放二氧化碳,让大豆、小麦生活在自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情况下,看初步的反应。初步的结果,大豆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小麦的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有可能我们会支持认为现在高估了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的一方。
所有的模拟结果,我们有一个看法,气侯变化会威胁我国粮食的供需平衡,威胁未来的粮食供需平衡。在气温升高三到五度以后,我们主要的粮食产量生产力度会持续下降。到2050年,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会使粮食生产水平下降14%到23%。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和供需平衡。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口比现在还要多。
这是模拟的气侯变化对人均粮食产量。考虑到人的数量和需求以后。大家可以看到,从现在的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左右,最坏的情景会降到330公斤左右。比较好的情景是考虑到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产量下降得不是特别多。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说气侯变化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我们这30年粮食一直在增加,但是气侯的负作用还是7%到26%。
整个的模拟是一个概率模拟,因为气侯情景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我门还报不准,我不可能报准50年以后每一天的天气。我只能做一个概率的预估,概率分布研究的结果,这是基准年的情况,这是B2的情景,这是高的排放情景。越往下,他在最低的产量概率越高。说明这个风险是越大的,这个模拟肯定是一个概率分布的模拟。另外,IPCC也在总结全世界适应技术的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我们分别整理了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作物的影响。大家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这是玉米、水稻和小麦的适应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正面作用的研究情况。
这张图就特别典型,红色的线和点都是说明没有适应措施、适应技术采用的时候,气侯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温度大概上升三度多的情况下,影响趋势会从正的下降到负的。但是如果有了适应措施,有了适应技术采用,要达到4、5度才会由正面作用降到负面作用。小麦和玉米也都是类似的情况。这里又说到了一个适应的重要性。我们刚才讲到的气侯变化对农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不利影响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通过技术来适应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适应多少。
这里面给了一个详细的表格,农业现在基本的看法是在2030到2050,气温升高两到三度,作物减少5%到10%。气侯变化造成的作物减产会减少。到2080年,如果每种作物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能够真正起到作用,甚至可以抵消由于气侯变暖引起的粮食减产。对于海岸带要增加防护,对于一些缺水地区要加强管理。
在国际上我们要适应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期待哥本哈根达到预期的情况下。欧盟要求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0%。要求在二氧化碳从未来不到十年中,排放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完全下降。这样的话,才能达到全球的温度升温不到两度。根据我们的估算,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求发达国家减90%以上。我们也会被要求减20%到50%。我个人认为这是考验我们各方面的能力,也考验我们的外交能力,从累计排放,我们有这个道理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少排放。另外,大家再看那两个红的,我认为是比较现实的谈判结果,在2050年,全球排放量是从减30%到增加5%。这依然要求发达国家要减少60%到80%的排放。我们也能比现在的情况少量增加一些。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面对升温三度。我们能不能适应这三度升温。所有的这是IPCC 2007年的重要成果,他讲了全球的排放空间,在不同情景下,还有多少可以排放,这个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很可惜,我们国内还没有人专门从事这种研究。当然,在IPCC通过这个报告的时候,我们支持代表团来评论他,是不是科学的、有没有道理的,没有专门的研究支持?。因为排放上限包含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生命周期等等,确实比较复杂。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模拟,我们模拟了适应气侯变化对人均产量是有正面影响的。气侯变化的影响都是在下降的,现在有两条含有适应的线可以上升了,这两条线一个是B2情景,一个是浅蓝色的A2情景,它们都考虑了WD水的管理。LP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AT是技术进步。适应既然这么重要,而且现在我们又遭受的气候灾害又这么明显,我们完全有必要、有需要采取适应气侯变化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全国一些地方开展了适应的示范和实验。基本上通过这六个步骤来确定适应气侯变化的方法。包括先进行气侯风险的评估,然后适应的目标确定,潜在的适应措施,措施的评估,适应示范,评估并改进,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评估。选择的地方包括宁夏, 特别是针对农业扶贫,宁夏是干旱缺水,最严重的时候,06年我们去宁夏的中部地区,是300多天没有下雨。那个干旱程度比我们现在100多天还要严重。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特别大。
06年重庆严重干旱和07年的暴雨,灾害频度增大。他们也做了研究,说06、07年的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未来的风险是更为严重的退化,如何退耕还草。
我们还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部门开展了适应示范,如黑龙江农垦,气侯变化风险是冷害减少但逐步变干。潜在的措施是调整结构,他们减少了大豆的种植,增加了水稻的种植。所有的结果有几个需要深入研究,一个是大幅度的增加农业投入无疑是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特别要增加对西部地区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肯定会大幅度的增加,目前农业的节能还没有列入中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应该早一点把农村的节能减排也纳入到国家的目标中。
生态农业比现在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模式更有优势,但是现在生态农业对农民比较麻烦,农民一般不愿意接受。要想办法解决,并通过生态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
适应气侯变化在技术和环境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他没有根本的障碍。目前来看,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投入,我们在技术上和解决环境问题都是没有问题的,基本上都是经济的问题。取决于政府的决策。
这一次的干旱是很严重的一次干旱,第一个是面积比较大,第二个是时间比较长,更严重的就是旱在小麦的主产区。这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我认为是能够取得抗旱胜利、能够取得丰收。并不是说今年的损失完全就有多大,因为还有四个月的时间。还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继续旱下去,小麦减产。但是我们的大部分小麦还是可以实现灌溉。第二,要警惕春季的冻害,过去的损失曾有20亿。第三,春季的虫害。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几种可能,我们采取措施,现在这么重视抗旱,我想取得农业的丰收,因为我们小麦的产量目前是1.2亿,大约占整个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对夏粮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还是有信心春天这四五个月能够抗旱取得胜利。
我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
记者:现在国内农村农业的灌溉是什么样的现状?他节水的状况、应对干旱的天气?
林而达:原来的数字比较乐观,大概70%的农田有灌溉能力,实际上有完全灌溉能力的,应该是不足50%。所以现在世行还在黄海地区搞了一个项目,增强灌溉能力。他们这个项目最近又加了五百万块钱,在应对气侯变化的情况下,加强华北地区的灌溉能力。华北地区,除了灌溉设施之外的问题,还有水的问题。本身因为华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人员结构、政治结构,对蓄水的量远远大于他能提供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有南水北调。
记者:这么多年来,华北地区节水灌溉的措施分布得怎么样?
林而达:所谓节水设施就是水库、各种渠道、井。华北的问题,井的问题就是深层地下水消耗过大。现在因为供水不足,在实施南水北调的工程。大家有共识,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的农业,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要解决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证水的问题。水的安全两方面都在做工作,一方面是提高可用水的数量,第二,提高水的利用率。包括从农学家研究、工程部研究,都在研究。我始终觉得他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为有一些技术可行,但是到农民那里并不可行。比如说粮价问题,他觉得我花这40块钱浇这一亩地不值。我们要解决我们技术上能够做到,不要出现没有保证。下面就是需要管理者调整各方面的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愿意出这40块钱浇地。
记者:您的研究中有没有这样一块,在气侯变化的影响下,我们国家尤其是北方灌溉能力的变化?在气侯变化的情况下,水资源肯定是受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改变中国北方传统的灌溉习惯?
林而达:我们和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都在合作。也是希望来了解水的供需。第一步是做在气侯变化的情况下水的供需情况。目前他们只是在黑河一个小的流域在做。他们说的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因为这二三十年已经发生了变化。77年以前北京雨水比较多,77年以后完全进入两种干旱期。科学家又有两种预测,一是以后十年北京要恢复到60年代的过雨期,即使恢复到,北京还会是缺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水利设施的地方越来越多。
记者:这会不会带来我们灌溉模式的变化?
林而达:这种研究都有,但是都没有得到非常大面积的推广。
记者:世行刚刚发布了一个中国缺水报告中。世行敦促中国采取控制蒸腾技术来管理农业灌溉。现在的政策是,农民从水系统里面提取多少水,就付多少钱。但是农业蒸腾系统的技术是说,你水挥发了,还有植物蒸腾才是真正的水消耗量。被土地吸收了,又到地下水系统,这个水是可以重新再利用的。你对农民收的只应该收他蒸腾的一部分。你用这种方式管理,农民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减少蒸腾。比如说他不会在白天做灌溉,因为白天灌溉蒸腾很厉害,他会选择夜间灌溉。他会让更多的水回到水系统中,供下游的人再使用。他如果使用农药的话,他如何保证这些农药不渗入到下层的水。世行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来调动农民对水的科学利用。
林而达:道理很好。但是怎么检测?
记者:他现在是通过遥感技术和GIS技术。
林而达:那不行,不但农民不会认帐,地方政府也不会认帐。
记者:我们现在抗旱。要挖很多井,要用很多水。对我们现在的水资源系统会造成什么更大的伤害?你一部分抗旱,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如果把旱灾抗过去了,接下来的后遗症是什么?是不是对我们现有的水资源更大的透支?
记者:在整个报道里面,我没有提到任何一次关于南水北调的作用。
林而达:从长远来讲,我觉得应该是完善所有的灌溉设备。比如说华北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地区,当然研究这些问题都说过,低灌、坑灌,这些需要设备、需要政府扶持。现阶段让农民买这些设备我觉得不现实。农民去年粮食大丰收,农民种小麦、水稻、玉米的一亩地收益,又下降了20%,才有136块钱。他种一亩地,打的粮食最后的收益是136块钱。原来比这还高20%。
记者:为什么?
林而达:农资高。因为粮价是政府控制的,农资没有控制,就高。现在政府是你农资高了,我给你补贴。我的建议是粮价要控制的话,农资也要控制。这两个是构成因素。农资是粮价的构成因素。根据控制程度再给补贴。
记者:抗旱节水需要很多人一块来做努力。如果说抗旱节水的话,平均到我们城市里面的居民,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如果旱情再继续持续下去。它会对我们普通居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如果要应对这种影响,作为我们城市里面的人,离农村比较远,要唤起他们的意识,这和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要支持抗旱,我们城市里面的居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林而达:节水,耗水的娱乐项目先听一听。最主要就是节水,因为水就是这几样用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差异很大,你可以很浪费,也可以很节省。
记者:生活里面的节水会对我们的抗旱起到很大的作用吗?
林而达:可以。当然农业用水肯定是最大的。农业用水提高利用效率是非常急迫的。这和能源的问题是一样的。
记者:如果旱情持续下去,从农业的角度来讲,您认为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
林而达:如果旱情继续下去,影响到夏初的产量比较大,会对粮食价格有影响。这样就会影响到猪肉和其他产品的价格。最活的办法是我们抓住这四个月的时间,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夏粮的好收成。历史上也不是在大旱期间就不能取得好收成。因为我们有一定的灌溉条件。
记者:您说的农业灌溉设备那么好,为什么我们没有大规模的引进?
林而达:适应的技术上是重大考验,没有障碍,我们能做到,就是我们肯不能花这个钱,能不能出这个钱。
记者:国外非常公正的报道,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好的灌溉技术,而滴灌本身就是扭曲的走势。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原因。农业部一个劲的进口以色列的技术。
林而达:农业上本身技术很好,但是很麻烦,成本很高。所以农民不愿意用。农业上也在考虑怎么发明一些能让一些农民接受的技术。我说的这个形势大家都意识到它的严峻性了。
主持人:我觉得媒体也有一些。温家宝总理拿着水浇地。河南人说我们根本舍不得这样,总理怎么能这样浪费水。摄影记者真的是误导,拍着这样的照片大幅的刊登。
林而达:农业的问题,我希望记者同志们,想尽办法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管是各种技术还是宣传政策,如果农民没有积极性,你再好的技术都没有用。
记者:各种灌溉技术的成本比较,比如说以色列的技术是怎么样的。我知道以色列的技术新疆农垦在推广。国产化以后的成本的?另外的灌溉技术,比如说漫灌和一般的灌溉技术。哪里在做研究?
林而达:我们一个农业节水研究中心,水利部可能更全面,他们都对这些进行过研究。不一定和气侯变化结合起来。
记者:因为农民是比较实际的,让他想到气侯变化那么远,他根本不会去想。农民通过什么办法知道?
林而达: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示范。示范就不是特别大的范围类。通过示范,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目前采取的就是这两种方法。
记者:今天开会说到旱灾,说旱灾很严重。他们说未来十五天很关键,情况很严峻。然后他说感谢媒体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我感觉这个媒体发布会是告诉大家,灾情不是像大家想象得那么严重,造成的损失并没有那么大,而且他说夏收是有保证的。
林而达:本身灾害的面积很大,但是能有办法。
记者:我想问的是,这个旱灾真的像我们已经看到的报道这么严重,还是已经被夸大了?
林而达:看你怎么评价。如果说从一亿多亩,一百多天没有下雨,这是事实。这一百多天就是在小麦的主产区,这也是事实。但是不要忘记了,小麦的主产区最后的产量形成,不光取决于整个冬天,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整个春天和初夏。
记者:为什么说作物受灾的面积比往年都大,而夏收是有保证的?
林而达:不同的时期都可以叫受灾。他现在讲作物基本在越冬反青期。最关键的时期还是在返青以后的管理。所以我觉得现在强调灾害的严重,强调抗旱救灾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他说这次人畜的受灾比往年还要低60%。这不是矛盾的吗?作物没有增长。但是人畜比常年还要低60%。
林而达:去年的冰冻雨雪灾害是对交通、能源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对小麦。
记者:为什么是人畜低60%呢?
林而达:连续缺水的地方。因为一些基础设施有改善。
记者:他说在旱灾来之前,水利部的工作非常有成效。他们说60%是他们工作的成果。
主持人:现在很多媒体上报道的灌溉都是年久失修。
记者:前两天我采访了一个节水的专家,叫邱为铎,他搞了一个节水技术,在周恩来那个时候就已经出来了,他说这个技术始终卡在水利部,温家宝、李鹏都批示了,但是始终卡在水利部。因为水利部引进了以色列了技术。
林而达:可以这么说,但是中国这么大,可能真正没有推开还不是因为这个。
记者:他有一个观点,说不是天灾,是人祸,是认为的因素,他说以色列,中国的旱灾,天气条件是主要的,你和以色列比,显然没有到那个程度,为什么造成这么大的灾害?
林而达:也有一些记者打电话问我。说了这个观点,我不是太敢苟同。你可以分析,灾害肯定是不下雨造成的,灾害形成的程度和我们应对的措施有关系。这些关系是不是就要上升到人祸的程度?我觉得要探讨。
记者:他说农业用水的效率不到30%,很大程度上是被浪费掉了。是因为这部分的浪费造成了我们现在的水不够。
林而达:你这样一个角度说,我节水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比较高的技术,一般情况下是漫灌。节水是一般的技术,照这样说,漫灌就是错误的了。漫灌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大量的被利用?就是因为它简单。因为农民的眼光没有那么远。
记者:王老师,历次有那么多的旱灾,肯定也有历次的抗旱措施。每次抗旱之后有没有对北京市的水资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王建:我感觉现在不管是防洪还是抗旱,对北京水的影响都非常大。正面影响不说,负面影响都非常大。这是一种感觉,但是没有做过研究。
记者:您谈到了气侯变化和粮食安全,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我们的农作物,稻子、玉米和小麦品种退化的问题,这之间有什么样的相关性?我们现在整个粮食作物的耕作方式由于要应对那么大的缺口,我们不光是直接吃它,还要间接吃它,甚至当工业原料来用,我们不断的增加成本,甚至用一些成本很高的高科技来支撑这个产量,把跟生态的品种单一性结合起来考虑。是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方式?会不会有一个很大的系统风险摆在我们的面前?比如说五年后、十年后,我们可不可以到一天突然发觉这个事情已经不可收拾了?您评估一下这个安全问题存不存在?
林而达: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一直在受到关注。我们最近也开了一个会。农业部也还有很多技术来做了风险很大但是效益很大的农业。有一些灾害是因为很多年都没有这样的灾害,但是有一年就会发生特别大的灾害。你也可以把它当做我们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灾害。包括破坏生物品种的多样性,我们是越来越关注了,正在研究它,我相信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是目前还没有解决。
记者:比如说今年是大旱,耐旱的品种可能适应性就好一些,就会受影响小一些。但是如果我们大量的种耐旱单一的麦子品种。遇到了涝年我们怎么办?有没有更前瞻一点?站在农科所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做得更高瞻远瞩一些?
林而达:现在分区的风险,是旱的有多大风险,涝的有多大风险,已经做了研究。但是现在的天气预报不能达到那样准确的水平,今年春天是多旱和涝。
记者:农产品的品种如果丰富一点,适应能力是不是高一点?
林而达:你说得很对。但是有一个前提,我们还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不能让13亿人没有饭吃。
记者:现在不是没有吃的问题,而是浪费的问题。
林而达:从农业工作者来说,是不要出现没有吃的状况。从管理者来说,是不要浪费。
[1] |
|